“既要懂產業,也要懂創新”
代表委員熱議探索建立“科技副總”“科技專員”制度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成都將探索建立“科技副總”“科技專員”制度。“科技副總”“科技專員”制度如何建?和記者一起來聽聽來自成都創新與教育一線的代表委員怎麼說。
首先,什麼是“科技副總”?“科技副總”是指從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選聘,到企業兼任副總經理、副總工程師以及其他技術職務的專業技術人才。選聘“科技副總”作為一種柔性引進人才機制,在推動企業創新、產業進階、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這個制度有什麼用——
用好科教資源
推動科技產業“雙向互動”
一個詞成為“科技副總”制度下的關鍵——“產教融合”。其實,這個詞在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中早已屢見不鮮,尤其是對於成都這樣科教資源極為豐富的城市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用好這些科教資源稟賦,推動高校科技創新資源與產業創新發展共融共通、雙向奔赴?探索建立“科技副總”“科技專員”制度或許是成都破題產業高質量發展棋局中的“關鍵一子”。
“這個制度的建立,可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在市政協委員、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牟文平看來,“科技副總”看似是高校人才向產業過渡的單向轉移,但其實這是“雙向互動”。
他補充解釋道,“科技副總”與“科技專員”通過柔性引才機制推動產學研協同。“‘科技副總’的設立可以打通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裡’,在校企聯合技術攻關、創新平台共建、高端人才培養及成果產業化方面都會發揮積極作用﹔‘科技專員’則可以精准匹配技術需求,促成短期成果轉化並建立長效機制。”牟文平說道,這二者可以共同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難題。“相信這些舉措的落地,將進一步促進成都市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產業發展的提質增效。”
在成都市人大代表、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劉磊看來,成都這座創新之城,將涌現出更多機遇。他表示,無論是探索設立“科技副總”,還是“科技專員”制度,都是新一輪AI科技浪潮中的創新嘗試,將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擦亮“成都造”名片。
這個制度怎麼建——
不是簡單做技術指導
而是深入市場一線
怎樣才能建立一種長期穩定且精准專業的關系,助力企業提升研發實力?“‘科技副總’應該有產業思維,不是簡單做技術指導而是深入創新一線、市場一線。”市政協委員、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錦功告訴記者,目前高校的前沿科研項目與市場需求並不完全契合,存在脫節的情況。在他看來,建立“科技副總”制度的前提是要專業且精准,“換句話說,教授要創新的同時,也要懂產業,通過這個制度逐步補齊高校科研與市場需求間的鴻溝。”
雖然從表面上來說,“科技副總”是高校到企業任職,但受益方並不隻有產業端,高校端也同樣是受益者。“當校企間建立了這樣長期穩定的關系后,專業領域的高校科技成果也多了一條轉化渠道,將進一步促進眾多高校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生金’。”市政協委員,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黃婉霞說道。
既然是雙向收益,那麼高校可以如何探索?針對校企聯動促進產教融合,市人大代表、成都文理學院黨委書記高華錦提出建議。“立足成都產業發展,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可以在課程開發方面校企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積極融入企業的現實案例、技術標准和操作規范。”他補充道,學校還可以積極聘請企業人員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企業也會為學校教師提供到企業實踐的機會,促進產業人才培育。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黃雪鬆 李菲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