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高質量發展譜新篇

人民網記者 郭瑩
2025年02月28日16:0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過去的一年,成都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7%,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2位,經濟運行走出一條從承壓下行到企穩回升的奮進曲線,經濟基本盤“穩”的態勢鞏固增強。

過去的一年,成都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增至354家,人工智能成長為新的千億級產業,國家級產業集群增至14個。高質量發展“進”的步伐堅定有力。

過去的一年,成都設立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推進“立園滿園”行動,產業園區成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主引擎,標志性改革“立”的勢能加速蓄積。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擦亮最具活力和幸福感城市名片,過去的一年,成都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拼經濟、促發展、強信心、穩增長、抓改革、惠民生,一個藍綠交織的“美麗成都”、量質齊升的“活力錦城”、詩意棲居的“天府家園”、安全韌性的“智慧蓉城”加速呈現,最具幸福感城市”實至名歸。

把“民生小事”當“幸福要事” “面對面”解急難愁盼

“三環路出口如何優化”、“市政工程佔道難題如何破解“、“公交專用道資源是夠變專用為共享?” 2月26日,成都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當晚,“代表·局長面對面”現場咨詢交流活動現場,22個問題相繼提出,代表搶問,局長“秒答”,圍繞大城市交通擁堵這一痛點,對症下藥,精准出擊。

杜絕穿靴戴帽,問題直面矛盾。一個半小時的交流時間,政府與民意“有來有往”,為城市治理共謀良策。

交通擁堵是超大型城市管理的一大“痛點”。科學治堵,打通的是堵點,暢通的是民心。實際上,自去年10月成都公布第一批次63項堵點治理任務清單以來,隻用了兩個月時間,成都就完成42項堵點任務,中心城區擁堵指數從1.38下降至1.31,重點區域周邊擁堵狀況得到緩解,城市血脈有效暢通。

無論城市發展演進到什麼階段,“人”都是城市發展的最高價值,市民的內心感受理應成為城市發展政策制定的尺度。

2024年,成都將“ 一老一小 ”作為重點保障對象,鎮(街道)為老服務綜合體質量齊升,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有了意外傷害保障﹔教育方面,教育資源擴優提質,辦學條件不斷改善。醫療方面,“一次挂號管三天”惠及群眾154萬人次,公共就業服務方面,夯實社會保障基礎,城鎮新增就業29.8萬人,去年一年,成都圓滿完成108項民生實事工作目標,服務老百姓“實”的成效持續呈現。

把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發展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起點,把“民生小事”當“幸福要事”來辦,資源供給實現“優質均衡、可感可及”,在回應市民企業關切中“以事聚人”,在破解民生難題中“聚人成事”,“軟硬兼備”的幸福力,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真幫實幫強發展信心 “點對點”助企業紓難解困

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活力細胞,也是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今年成都市兩會時間,如何激活“民營經濟”活力,推進民營經濟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突破引發熱議。

去年成都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圍繞促進公平市場准入、支持參與政府採購、支持發展壯大和數字化轉型等方面提出55條措施,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隨著全市深入開展“進常態化服務企業工作大面積展開,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切實為企業紓困解難。

成都美奢銳新材料有限公司是新材料賽道一匹“黑馬”,去年獲評國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成都市人大代表、董事長兼CEO顏焰說,職能部門“主動上門、精准施策”的服務模式,解決了困擾企業的個性化問題,讓企業敢於大展身手。

2025年都江堰獼猴桃自營出口實現“零的突破”,這背后與相關部門簡化出口流程,提供通關便利化服務,搭建推介展示平台,推動“川貨出海’”從單一貿易轉向了深度合作密不可分。成都市人大代表、都江堰天賜獼源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雷彬說,政府賦能讓都江堰獼猴桃國際認可度顯著提升。目前,隨著企業獼源出口備案基地、備案包裝廠的建立,實現從田間到海外商超的對標生產管理,依托獼猴桃博士工作站和聯合四川農大等機構的技術支持,公司已逐漸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出口競爭力。

“信心比金子還重要。”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金星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甘新偉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5個“堅定不移”,其中‘堅定不移搞活民營經濟’這一項,包含諸多有力措施。他從中清晰地感受到,政府將會以更強大的力度,出台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與舉措,全力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我們有了‘娘家’與‘靠山’,在發展中更有底氣、更有信心。”

全力以赴保駕護航 “手把手”助力科技產業創新

一部火爆全球的《哪吒2》,成為成都數字文創產業的裡程碑,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彰顯中國文化創新活力、魅力、實力。在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東軟學院校長張應輝看來,動畫的成功,背后是政策、技術、人才、資金的系統化托舉。

托舉,不僅限於是在文創領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寫到,要悉心呵護每一個創新創業的金點子,鼓勵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大膽闖、大膽試,在蓉城大地上創造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

兩會期間,全國首個全尺寸雙足人形機器人“鴻鵠”和四足機器狗“靈瞳”在成都兩會會場亮相,線下吸睛、線上猛刷流量。而實際上,成都機器人應用場景拓展已早已走在前沿,1000余台機器人在70余類場景得到應用,覆蓋工業制造、農業、警用巡邏等各個領域。

機器人地上走,無人機空中飛。

低空經濟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全國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改革試點城市,成都競逐“低空”,積極布局未來的“天空之城”,在上下游企業、產業規模等綜合實力上,已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在產品創新研發上,沃飛長空的AE200“飛行汽車”預計在2026年左右完成型號合格証(TC)取証﹔在低空監管服務層面,成都市低空交通管理服務平台提供了從適飛監管到航路規劃再到探測反制、設備管理的全鏈條低空交通管理服務﹔在應用場景上,彭州市的“天空之眼”、金堂淮州機場成為無人機企業產品投用前的測試場。

截止目前,成都高新技術企業突破了1.5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超萬家,通過強化創新平台建設、加速成果轉化、培育科技企業集群和深化國際合作,一個以人工智能、機器人、電子信息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正在構建。

面向未來,成都還將怎麼做?

聚焦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中試+’成果轉化服務生態,建強西部中試綜合服務平台,新建中試平台和概念驗証中心40個以上,以此“拓寬成果轉化通道”。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萬邦錦城新能源技術研究有限公司總經理葉銳建議,持續整合資源,打造成德眉資一小時中試產業圈,實現成都科研成果與德陽、眉山、資陽產業承載能力的有機結合,提升區域整體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質量。

創新離不開人才,成都市人大代表、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委員劉文雋認為,要留住城市創新發展所需要的年輕人,抓住更多具有創業、創新能力的年輕人,成都還需大力優化年輕人在成都創業、創新的軟環境上繼續發力。

讓科創企業、科創人才匯聚蓉城。未來的成都,將以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的姿態,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成都篇章。

(責編:羅昱、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