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雙圈”建設5周年:成渝從“雙核橢圓”到“共振融合”

(2025年2月26日)

李后強
2025年02月27日16:3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李后強在川渝高竹新區。李后強供圖

李后強在川渝高竹新區。李后強供圖

成渝雙城自古以來便形成了“橢圓城系”的空間結構。早在商周時期,兩地便通過“承東啟西、戰略合圍”的歷史角色,成為中華文明與西南邊疆互動的樞紐。2004年,我與讀城雜志總編韓毅共同提出成渝經濟區雙核橢圓模型,中心思想是將成都和重慶作為橢圓的兩個焦點,目的是推動成渝地區發展從“拔河效應”轉向“融合效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對於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具有重要支撐意義。成渝地區從地理空間的“橢圓城系”到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雙核共振”,這種跨越不僅重塑了區域發展格局,更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增長示范。

歷史回顧:橢圓模型與“六大定律”

​雙核焦點——成都與重慶作為橢圓的兩個焦點,其他城市和區域構成橢圓曲線上的“行星”,形成“雙核驅動、全域協同”的空間結構。

​地理特征——成都向東發展(“東進”戰略)與重慶向西拓展(“西擴”戰略)形成地理橢圓,龍泉山等自然屏障轉化為生態軸。

​經濟輻射——兩焦點通過交通、產業、科技等要素流動,對周邊區域產生等效影響,推動資源優化配置。

​六大協同定律——模型基於開普勒橢圓定律延伸,提出區域經濟協同的“六大定律”:

​1.等效定律:兩焦點對橢圓內任一點的影響效力相等,需統一規劃交通、產業等,確保輻射均衡。

​2.聚合定律:兩焦點互動產生“1+1>2”的正效應,如成都與重慶的產業互補(重慶汽車、電子與成都配套)。

​3.有限定律:資源和市場容量有限,需錯位發展避免同質競爭(如成都發展航空配套,重慶專注整車制造)。

​4.三維定律:突破平面限制,構建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推動臨空經濟、低空經濟、通用航空、多式聯運等立體發展。

​5.擴張定律:縮短雙核距離(如成渝中線高鐵建設),增強輻射半徑,帶動德陽、資陽、廣安、合川、銅梁、永川、江津等周邊城市。

​6.演化定律:模型隨時間動態調整,適應新趨勢(如因地制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量子技術、數字技術等),構成一盤棋、一家親。

2004年我們首次提出“雙核橢圓模型”,旨在解決成渝“雙曲線”發展導致的“拔河效應”(競爭內耗),真正體現山同脈、水同源、文同根、人相親。

實際成效:雙核共振與“五個共建”

2020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使模型從理論走向實踐,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核心框架,成渝雙核同頻共振越來越強勁與和諧。

​現實價值——通過打破行政壁壘、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推動成渝從地理相鄰走向深度協同。“雙核橢圓”模型通過數學邏輯與區域實踐的結合,為破解“中部塌陷”困境、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實踐路徑。

實際成效——成渝雙核共振通過多領域協同合作實現區域整體能級躍升,其核心是通過“五個共建”推動雙核引領雙圈互動,形成“1+1>2”的協同效應。

​“五個共建”——​​

​1.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成渝中線高鐵、成達萬高鐵等重大項目加速推進,雙核間形成4條高速直連通道,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超3萬列,覆蓋歐亞120城。

​2.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電子信息、汽車產業規模突破2.2萬億元,共建“智行走廊”示范道路648公裡,零部件配套率超80%。

​3.西部科學城: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金鳳、天府實驗室加速布局,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挂牌,高新技術企業超2萬家。

​4.西部金融中心:推動數字人民幣試點、跨區域支付互通,設立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規模超62億元。

​5.現代化國際都市:實現公交/軌道“一碼通”、醫保異地結算、電子証照互認,聯合舉辦國際賽事與文旅活動。2024年,兩地異地就醫結算超260萬人次。

戰略演進:從“規劃圖”到“實景圖”

雙核共振的本質是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要素自由流動與系統效能躍升。2020年到2025年,5年多來,雙核聯動從頂層設計走向縱深實踐,2024年兩地GDP合計佔全國6.5%,成為全國第四大經濟增長極。

​交通互聯——目前成渝高鐵日均客流量達18.9萬人次,成渝世界級機場群旅客吞吐量居全國前列。成渝中線高鐵、成達萬高鐵的建設,雙核間形成直連通道,實現“空鐵聯運”無縫銜接。

​產業協同——共建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世界級產業集群,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加速融合,成渝生物醫藥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科創突破——西部科學城,技術合同交易額達17.36億元。吸引國家級創新平台199個,推動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突破。共享超算中心資源,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

​開放門戶強化——中歐班列(成渝)覆蓋120國,開行量穩居全國第一,西部陸海新通道連接全球119個港口,2024年開行量居全國第一,提升內陸開放水平。

經濟能級躍升——2024年成渝地區GDP達8.7萬億元,成都、重慶主城都市區貢獻超55%。實現了交通、產業、科技、金融、公共服務等領域“五個互聯互通”。

未來發展:提升耦合度與融合度

耦合度與融合度是兩個具有特定含義的概念,都有具體的計算公式。我們在2004年主要考慮成渝的“耦合度”。耦合度(Coupling)原為物理學概念,指兩個或多個系統間相互作用的強度或關聯緊密程度,但無法直接體現協同效果。例如,高耦合度可能因系統發展水平低而出現虛假“協調”,於是提出了“融合度”。融合度(Fusion)指不同系統或要素通過協同作用形成的整體發展水平,強調“1+1>2”的協同效應。對於產業融合,如交通與旅游的融合發展,通過耦合協調度模型評估協同效應。對於社會領域,如語言學中的“融合度”衡量語言成分的結合緊密性,或社會融合度測試個體與環境的互動程度。總之,耦合度側重“相互作用強度”,不分利弊(如高耦合可能伴隨沖突)。融合度強調“協同優化效果”,要結合協調度(良性耦合程度)綜合判斷。耦合度是“關聯強度”的度量,而融合度是“協同優化水平”的綜合評估,兩者常結合使用(如耦合協調度模型)以全面分析系統關系。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的程度,可用耦合度和融合度來表征。

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在走深走實,雙核正從“地理相鄰”走向“深度協同”,成渝正從“雙核引領”到“全域共進”,努力提升耦合度和融合度。川渝高竹新區、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合廣長協同發展示范區、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城宣萬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區等建設加速推進,成效顯著。成渝地區從“橢圓”到“共振”的跨越,既是地理空間與經濟能量的有機統一,更是國家戰略與地方實踐的深度共振,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案例。

盡管成效顯著,成渝雙核共振與聯動仍面臨產業同質化競爭、創新資源分散等挑戰。未來在新質生產力引領下,需要聚焦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提升耦合度、融合度,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化智能網聯汽車試點、氫能走廊、巴蜀文旅走廊等建設,推動跨區域信用體系、數據共享等制度創新。以“雙核引領、雙圈互動”優化空間格局,推動中小城市特色化發展,最終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協同演進的新格局,為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提供示范,也為全球城市群協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