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昭化:打好“融合”牌 著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

傍晚時分,走進位於廣元市昭化區棲鳳峽旅游區的雅健·半山星宿,隻見一幢幢獨立的房屋立於群山環抱、蒼翠鬆柏林中,游客或專注地翻動著烤架上滋滋冒油的食物,或通過手機分享自然美景,或沉浸式體驗“天然氧吧”的愜意。
“我們家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來這裡吃燒烤、看風景。”昭化區元壩鎮居民王力說,“這裡就在城郊,開車幾分鐘就能體驗到露營的樂趣,我和我的朋友都很喜歡來玩。”
近年來,昭化區始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過整合地方特色資源,積極探索“旅游+”發展模式,著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
“文化+旅游” 推動紅色歷史傳承弘揚
2月23日,在廣元市昭化區太公山紅軍遺址群陳列館,400余件書畫作品、紅軍文物整齊地擺放在展廳中,經過工作人員的細致講解,一段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躍然眼前。
“太激動了。”游客何春梅笑著說,“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還讓我對本地的紅色文化和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據悉,昭化區太公山紅軍遺址群陳列館位於國家AAA景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太公紅軍山景區內,館內收藏有徐帥親筆題詞“緬懷先烈遺志,發揮光榮傳統”。
同樣,在昭化區昭化古城游客中心一側,昭化古城紅軍革命遺址群陳列館受到了廣大游客的歡迎。該陳列館在對全區的紅色景點和遺址作宣傳介紹同時,還著重介紹了紅軍英模的事跡,讓紅色文化在廣大群眾心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為持續推動場景升級和研學深化,2024年,昭化區實施昭化古城紅色遺址數字化保護工程,整體提升太公山紅軍遺址群陳列館,並創新推出“紅軍餐”“紅色民宿”等主題業態12類、開發“重走紅軍路”vr實景課堂,實現年接待研學團隊30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消費1.5億元,同比增長28%。
“生態+旅游” 助力旅游產業綠色發展
跑步、騎行、散步……在昭化區元壩城區昭化綠道上,不少市民正和家人朋友一起,用心感受著大自然的清新與美好,盡情享受悠然愜意的時光。
“我每天吃完晚飯都會和家人一起來這條綠道上散步,不僅可以增進感情,還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一舉兩得。”昭化區元壩鎮居民何慧表示。
昭化綠道起於平樂寺,止於昭化區元壩鎮卡爾廣場,全長7.8公裡,沿線設有智能化健身區、兒童游樂區、養生科普區、歷史文化區等多個區域,是一條集生態觀光 休閑健身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健康步道。
昭化綠道只是昭化區大力打造生態產品和促進業態融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昭化區立足自然資源稟賦,積極推出亭子湖環湖旅游線路等多條旅游線路,建成昭化綠道、棲鳳峽環線等生態綠道48公裡,並通過舉辦“柏林湖觀鳥季”“追覓蜀地的綠野仙蹤”等主題活動,有效推動生態與旅游深度融合。
2024年,昭化區生態旅游接待量達18萬人次,同比增長35%。
“遺產+旅游” 強化文物保護利用
“老板,這種印著古城風景的明信片還有嗎?”2月22日,在昭化區昭化古城“葭萌有禮”文創產品體驗店,帆布袋、文化衫、棒球帽、“昭化有禮”玳瑁釉茶具等系列文創產品琳琅滿目,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選購。
“這些文創產品非常精致,我很喜歡這款玳瑁釉茶具,聽工作人員說這是用本地的工藝制作而成,我准備買一套送給我的朋友。”游客李建說。
近年來,昭化區深入挖掘蜀道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通過“IP+創意”,不斷加大文創產品開發力度,推出了鼠標墊、帆布袋、文化衫、“木牛流馬”拼裝模型等一系列具有昭化特色的文創產品,真正實現從“藝術”到“經濟”的成果轉換。
2024年以來,昭化區持續強化文物保護利用,爭取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450萬元,統籌推進重點文物修繕項目3個﹔同時,聯合住建、消防、民宗等部門,常態化開展博物館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檢查、文物火災隱患排查整治行動,“政府+文物行政+屬地鄉鎮”協同保護文物新格局基本形成。
“當地人都很重視文物保護,古城牆、古建筑、文物都保存得很好。”游客劉艷感嘆,“這座古城就是一座‘活著的歷史’,文化底蘊太濃厚了。”
如今,昭化區文旅產業發展蒸蒸日上。2024年,昭化區共接待游客11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96億元。(鄒星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