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教育

超九成受訪大學生願意為高校博物館代言

2025年02月24日10:1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超九成受訪大學生願意為高校博物館代言

  浙江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博物館中,從 15米長的布氏鯨骨骼標本,到新增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甲殼類動物、珊瑚以及龜類動物標本,眾多未曾展出的標本紛紛亮相。“這得益於博物館的一次改造升級,展館面積從原有的600平方米拓展到1300平方米。許多原本存放在倉庫的海洋生物標本得以重見天日,極大地豐富了博物館的展覽。” 浙江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協會的傅承宇介紹說。

  長安大學物流工程專業的陳鑫旺大約每個學期都會去一次學校的公路交通博物館(以下簡稱“交通館”),平時和朋友閑暇時在學校遛彎,看到交通館開放,也會進去轉一轉。這座以學校特色學科為依托的行業博物館,不僅是他的“知識充電站”,也承載著他對學科科普與公共教育的諸多思考。

  近期,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就高校博物館的相關話題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6836份。調查結果顯示,87.10%的受訪大學生了解所在高校或者附近高校的博物館,64.07%的受訪大學生曾經去過高校博物館參觀,30.09%的受訪大學生沒去過,但對高校博物館有興趣。

  伴隨著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熱”,高校博物館正在受到更多關注,甚至有些大學的博物館成為當地熱門打卡點,需要提前一周預約參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教授、博物館館長、北京市高校博物館聯盟秘書長施光海介紹,世界上第一座博物館發軔於大學,高校博物館在教學和科研領域富有價值,是教學和實踐的重要場所,也是高校裡重要的研究機構。“同時,高校博物館是依托高等學府、擁有優勢學科資源、知識富集的寶庫,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

  超六成受訪大學生將高校博物館作為課堂的延伸

  就讀於天津理工大學的賈奇奇經常到學校的木雕博物館參觀。作為校園文化地標之一,這座博物館不僅是傳統技藝的展示窗口,更成為學生感知歷史與藝術的重要橋梁。

  “這裡的展品主要以徽派木雕為主,展出的木雕門窗、梁枋、斗拱都特別精美,能感受到古代匠人如何把美學和實用相結合”。展覽還介紹了徽商當年如何來到天津並影響了本地文化,這讓賈奇奇對天津的歷史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66.18%的受訪者希望到高校博物館拓展知識面,62.70%的受訪者將高校博物館當作課堂的延伸,49.08%的受訪者希望在高校博物館觀看流行文化展覽,44.13%的受訪者利用高校博物館放鬆心情。

  就讀於吉林大學的何燁聽聞學校的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宋代物質生活展,素來喜歡逛展的她,當然沒有錯過這個機會。這是她成功轉入考古專業后,第一次踏入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何燁在宋代物質生活展上陳列的魂瓶前駐足良久。在傳統認知中,魂瓶興盛於三國兩晉時期。“如果不是親眼見到了宋代魂瓶,我可能不會想到這類器型能夠在宋代多元文化的影響下長久發展。”何燁說。

  何燁決定轉專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志願講解經歷。在講解工作中,何燁確証了自己就是喜愛這樣持續不斷地輸入與輸出。“我還選修了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兼考古學院副院長唐淼老師和其他老師共同開設的‘文化遺產解析與產業化創造’課程,這幫我打開了考古世界的大門。”

  來自北京林業大學的張耀勻是學校博物館銀蝶志願服務團的一名成員。張耀勻說:“剛入學第一次參觀時,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就深深吸引著我。”張耀勻從小就對自然生態和科學知識充滿喜愛,這次參觀更是堅定了她成為科普志願者的想法。

  雖然魚類品種鑒別等課程主要在教室或專業教學區域進行,但浙江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博物館也會提供教學素材,並組織學生前往參觀。“學校借助海洋生物博物館開展了一系列課程,像魚類品種的鑒別、基因測序等。”傅承宇表示,這些課程讓同學們更直觀地了解海洋生物,效果更加顯著。海洋生物博物館依托學校海洋生物科研、教學團隊及平台,常年承擔“海洋生物學”通識教育課,“魚類學”“底棲生物學”“保護生物學”等本科及研究生專業課程,近年平均聽課人數在300名以上。

  黑龍江大學博物館展覽則與研學課程緊密結合,依托學校校史展開設“傳承延安精神 賡續紅色血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哈爾濱百年紅色印記”“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歷史自信”等研學課程。“我們將以館內藏品和展覽為基礎,持續設計特色課程,開展情景式、沉浸式、體驗式活動,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課程群’,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服務。”黑龍江大學博物館工作人員陳雪瑩說。

  受訪大學生期待高校博物館講“活”博物故事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92.90%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向他人推薦高校博物館。作為高校博物館講解員的張耀勻已經行動起來。她所在的銀蝶志願服務團為校內外觀眾提供志願講解服務,她曾和同伴們依托博物館資源開展暑期實踐活動,去北京多個小區開展科普講座。

  浙江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協會的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從舟山的朱家尖、沈家門碼頭等地搜集素材,制作浸制標本和滴膠標本。如今學校海洋生物博物館也為這些標本開辟了專門的展示區域。

  “到碼頭去也是與社會產生連接的機會。”傅承宇說,“如果遇到海關查獲或漁民誤捕的瀕危物種,博物館會進行鑒別工作。若涉及違法犯罪,相關物品會被扣押並在館內展示、保存。”

  傅承宇和社團的同學們與浙江海洋大學校園媒體鷗訊社聯動,面向社會公眾開設海洋生物圖鑒專欄。“以江豚為例,我們查閱資料,整理出東亞江豚與長江江豚的區別、瀕危情況、生活習性等信息,進行科普宣傳。”為了保証內容的專業性,所有的稿件都由博物館館長和鷗訊社指導老師共同審稿,最終在新媒體平台發布。

  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的模型制作精良,實物展品也十分豐富,在館裡,陳鑫旺可以看到一輛完整的汽車剖面模型,內部構造、傳動系統一目了然。

  在浙江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升級改造中,聲光技術的運用成為一大亮點。傅承宇覺得,數字化展板和環形燈光不僅增強了展覽的視覺效果,還讓觀眾仿佛置身於海洋世界,沉浸式感受海洋生態環境的魅力。“這些現代化的展示手段,為原本靜態展示的標本注入了新的活力。”海洋生物協會與海洋生物博物館緊密相連,協會的指導老師陳健同時也是博物館的館長。正因如此,協會成員有了更多機會參與博物館的日常工作,近距離接觸珍稀海洋生物標本。

  在高校博物館提供的資源和服務中,豐富的文物藏品受關注程度最高(78.34%),專業的講解人員(57.72%)、講座研討會等學術活動(46.24%)、文化創意產品(48.39%)、文化研學活動(23.64%)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關注。與社會博物館相比,突出學科特色(71.31%)、增加學術深度(59.92%)、強化教育功能(55.66%)、保留校園文化屬性(30.08%)都是受訪大學生心目中高校博物館的獨特優勢。

  在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森林植物、森林昆虫、森林動物、木材、菌物、土壤與岩石等標本資源應有盡有。張耀勻介紹,館內推出過沉浸式展覽,是仿照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布置的展區,裡面的一土一石都是從可可西裡運過來的,力求讓觀眾直觀地體會到青藏高原地區的自然風光。

  陳雪瑩介紹,當前黑龍江大學博物館正在大力打造數字展館,創新運用VR、AR虛擬現實技術,採取音頻講解、立體展現等多種形式打造數字展館。“博物館通過豐富的展品和展示形式,向觀眾傳播校史、歷史、馬克思主義等知識,發揮全國社會科學普及基地作用,同時傳承和弘揚黑龍江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等。”

  如何活化館藏資源,用青少年喜歡的方式講述文物故事,是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員陳佳利介紹,從去年起,博物館陸續推出“夜游宋市”“華庭秋月——博物館Social夜”等活動。在“華庭秋月——博物館Social夜”活動中,博物館工作人員設計了“竹林七賢”“曲水流觴”“雅歌投壺”等游戲環節,並鼓勵學生穿著漢服前往活動現場。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將館藏文物推介出去,每個環節、游戲都是以文物為基礎的。在活動設計階段,我們邀請感興趣的學生參與討論。”陳佳利介紹,這類大型活動每次都有上千名學生參與其中,也吸引了周邊的市民和游客,有很多市民通過該館公眾號看到活動信息后,打電話咨詢校外人員如何參與。

  在賈奇奇看來,博物館在社交媒體上的宣傳同樣需要創新。“高校博物館可以嘗試在社交媒體平台發布更多短視頻,比如‘3分鐘看懂徽派木雕’‘博物館冷知識’等,讓珍貴館藏在‘雲端’熠熠閃亮!”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軍利 畢若旭 實習生 施勝齊 田韻鴿)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