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寒假,他們當“飛手”與“主播”助農

“你們是來干嗎的?”“能教教我們無人機嗎?”“無人機能噴洒農藥嗎?”寒假前夕,當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專業2022級學生劉傳華來到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村口進行測繪作業時,好奇的村民把他團團圍住,並提出了各種各樣好奇的問題。
劉傳華拿出無人機設備與村民交流,並教授他們一些簡單的操縱技巧。作為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教研室主任周小明帶領的測繪團隊中的一員,劉傳華與團隊裡同專業的3名同學,一起帶著任務來到德陽。
“四川省德陽市處於成都大平原,屬於國家級示范農業基地,學校按照農業農村部的要求,需要1年進行6次測繪,採集農業數據,每次測繪都是不一樣的農田。”周小明說。
周小明介紹,師生團隊需要對德陽的42.9萬畝農田進行拍攝,主要目的是幫助農業農村部核實農田畝數的准確性和種植農作物的種類,這些學生都擁有中國民航飛行員証書,屬於合法飛行。
“我們要採集多光譜數據,選用大疆無人機,經過三維建模后形成的數據會上傳到農業農村部的平台,農業農村部會根據數據進行未來有可能的病虫害分析。”周小明說。
金黃麥田的“飛行日記”
李想第一次見到如此大片的小麥,他被震撼了,眼前是一片金黃。
李想是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專業2022級學生,從小生活在城市的他,印象裡的農田來源於影視作品,對農作物的了解也有限。“一開始我還以為裡面種的是水稻,后來我同學很‘嫌棄’地跟我說那是小麥。”李想笑著說。
這也是學生們第一次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作業。周小明在每晚與學生的復盤中發現,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與作業中的現實產生了“碰撞”,出現了各種各樣在學校遇不到的問題,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后給出解決方案。“這也能很好地鍛煉他們的本領,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成為優秀的‘飛手’。”
“不要覺得學會了無人機就能使用自如,這跟拿到了駕照和能否熟練開車是兩碼事一個道理。”周小明說。
學生們所遇到的問題出現在后期圖片拼接上。無人機拍攝的高清圖片需要后期核對,而有的學生拍出的照片“對不上”——主要是拍攝的經緯度拼接不上,需要補拍。
“我們需要打開高精度定位系統,有時忘記開就會出現圖片錯位、信息缺失等問題。”劉傳華說,他遇到的是地形方面的問題,四川的地貌是平原與丘陵兼有,這也考驗他的實地操縱技術。
“在平原進行測繪作業相對容易,山區因為樹木多,無人機的信號很容易被干擾。”劉傳華說,在平原中,方圓30公裡內飛機與操縱杆之間信號保持連接問題不大﹔山區則不行,到了山的另一邊信號就會變差,這時飛機與操縱人之間的距離往往需要保持在一兩公裡內。這給劉傳華增加了不少難度,也出現過飛機與他“斷聯”的情況。
斷聯時,遙控柄上的信號標志變灰,無人機失去信號后會自動原地飛行,這時劉傳華會沿著無人機信號消失的方向開車,直到信號亮起與無人機重新連接為止。
由於這些原因,劉傳華的無人機往往很快就沒電了,每天他會帶著12塊電池,在山中遇上電池沒電時,他隻能找村民溝通充電,這也讓身為“i(內向)人”的劉傳華不得不“e(外向)起來”。
“我覺得這邊的村民都很淳朴。”劉傳華回憶,在四川他第一次吃到了抄手,還當了一次為村民講解無人機知識的“老師”。
電商直播,助力農產品走出大山
寒假前夕,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也組織起助農活動,利用他們在直播專業方面的優勢,開展對新疆庫爾勒香梨、湖北秭歸臍橙等農作物的線上直播活動,幫助農民賣貨。
直播中,學生們全權接管,主播、助播、后台操作人員都是本校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專業大二、大三的學生。他們中有人在學校路邊以“擺地攤”的方式賣貨,有人到博物館、校門口賣貨,創意不斷。
學生們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錯的“回報”。據該學院教師韓思琦介紹,截止到記者採訪,新疆水果售賣銷售額突破6萬元,湖北秭歸臍橙每天直播時間2小時,一周時間線下售賣3000斤﹔線上直播間裡,觀眾互動頻繁,訂單也不斷增加,售賣5000斤,總計銷售額5.4萬多元。
據了解,該校電商學院自2020年便啟動了“百縣千村萬主播”工程。該工程自啟動以來,已在全國多地建立村播基地,培育了本校直播電商相關專業學生成為鄉村主播,創造交易額、帶動農戶增收。此次開展的大學生線下擺攤直播售賣秭歸臍橙以及創建對口幫扶好物推薦官方賬號等活動,讓學生們學以致用。
該校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專業大二學生張軒祎參與了湖北秭歸臍橙前期的市場調研、實地探訪以及后期線上、線下直播,自己當主播之余,他還為同學們當起了小老師,將自己積累的直播經驗傳授給他們。
2024年9月,張軒祎與幾位教師代表學校到湖北省秭歸縣開展考察溯源,重點了解臍橙的品質、產地情況等信息,當地的風土人情、地理位置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溯源過程中,張軒祎發現,湖北秭歸的臍橙大多生長在梯田上,無法通過汽車運輸下山,採摘時當地農民使用的是最原始的人工背簍方式。在與一位背簍伯伯的攀談中,張軒祎了解到,背簍伯伯每天需要往返山路幾十趟,每次背100來斤臍橙下山,“這個數字非常讓我震驚”,張軒祎說。
作為直播項目帶頭人,張軒祎將自己在湖北秭歸的所見所聞用到了后續直播中,他會在直播間講起背簍伯伯的故事,讓看直播的觀眾感受獲得臍橙的不易,也會與直播間的觀眾進行互動。
同時張軒祎將採訪背簍伯伯等村民的視頻發在了學校的抖音官方賬號裡,視頻中崎嶇的山路、皮膚黝黑的農民和黃燦燦的臍橙吸引了不少人點贊、轉發。
“農民伯伯特別能吃苦、特別淳朴。”張軒祎回憶,農民伯伯會對臍橙進行兩次檢驗,一次是將臍橙連同部分枝葉從樹上採摘下來時,一次是將篩選的臍橙放入背簍時,稍有瑕疵的臍橙都是“不合格”的,會被直接丟掉,讓其自然腐爛成肥料。
這麼好的臍橙當然少不了往自己家“進貨”。張軒祎的家人會觀看他的每場直播,也會邀請親戚朋友購買秭歸臍橙,今年春節,張軒祎和家人邊吃臍橙邊看春晚,“家裡人都特別支持我的工作,更多的是覺得臍橙很美味多汁,他們回購了三四次”,張軒祎笑著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瑞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