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天空“拼圖者”:中國發現古老化石 改寫鳥類演化歷史

福建省政和縣楊源鄉,深山密林,一把地質錘敲開了一塊灰褐色岩石。幾片細小的骨骼碎片從岩層中顯露。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屏住呼吸——這或許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刻。
2023年11月11日,成了改寫鳥類演化史的開端。岩石中暴露的肩胛骨與烏喙骨,在古生物學家眼中如同密碼:它們分離的結構,是鳥類區別於恐龍的關鍵特征。王敏團隊和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團隊敏銳地捕捉到這些信息,王敏很興奮:“這應該就是鳥類化石!”
一年多后的2025年2月13日,這塊被命名為“政和八閩鳥”的化石登上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宣告了一個震撼學界的發現——現代鳥類的體型結構,早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就已出現。這比此前認知提早近2000萬年,改寫了鳥類演化的歷史。
“‘政和八閩鳥’是裡程碑式的發現,是自19世紀60年代初始祖鳥化石發現以來,最重要的鳥類化石。”英國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斯蒂芬·布魯薩特評價該成果。
此刻,1.5億年前的侏羅紀天空,正在八閩大地的岩石中緩緩蘇醒。
深山中的奇跡
鳥類從恐龍演化而來已是學界共識,但其演化過程及重要節點,因化石証據稀缺而迷霧重重。
發現於德國的始祖鳥,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曾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不過始祖鳥的分類位置近期受到質疑,部分研究認為始祖鳥更像是一個長著羽毛的恐龍,而非鳥類﹔包括近鳥龍類和擅攀鳥龍類也都曾被歸入鳥類,但這些假說都存有巨大爭議。
一個重要爭議點在於,始祖鳥、近鳥龍類、擅攀鳥龍類這些“准鳥類”,仍具有和恐龍一樣的長尾骨,至少在體型上與鳥類大相徑庭。
這些疑惑就像一朵烏雲,籠罩在鳥類起源的節點上,困擾著演化生物學家。
侏羅紀究竟有沒有確切的鳥類?
“現在我們回答了這一問題。”古鳥類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說。
2021年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組建聯合團隊,在福建省內開展古生物和地層考察工作。
“科研團隊在福建發現的‘政和八閩鳥’,僅比始祖鳥晚約兩三百萬年,但已展現出現代鳥類的身體構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表示,這對於研究鳥類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意義非常重大。
2023年9月,科研團隊在福建省政和縣首次發現奇異福建龍恐龍化石,並命名“政和動物群”,為研究東亞晚中生代陸相生態系統的演化提供了全新窗口。
兩個月后,團隊在“政和動物群”研究中發現確証了全球最古老的鳥類——“政和八閩鳥”。
2023年11月11日清晨,福建政和縣楊源鄉籠罩在雨后薄霧中。
科研團隊的帳篷裡,飄出一股辛辣的火鍋香氣。前一天的大雨讓山路泥濘不堪,隊長王敏宣布停工休整。隊員們圍著電磁爐涮牛肉,有人打趣:“光棍節就該吃火鍋——反正咱們和化石一樣‘單身’。”
午后,山風卷走雲層,陽光刺破霧氣。隊員馮文清蹲在帳篷外,忽然瞇起眼睛:“地干了。”這三個字一出,15人的隊伍瞬間動了起來。地質錘、刷子、防水布被塞進背包,一行人進發了。
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技術人員林虓舉起地質錘,敲向一塊灰褐色泥岩。岩片剝落的瞬間,一抹象牙白的弧光閃過。
雖然隻有部分肩帶骨骼暴露出來,但是分離肩胛骨和烏喙骨,以及和鳥類相似的形態,讓王敏第一時間想到這可能是一件鳥類化石。
這就是后來被命名為“政和八閩鳥”的化石。
最特殊的,是它不足拇指大小的尾綜骨——這正是現代鳥類短尾結構的雛形。
這個由數枚尾椎愈合而成的結構,如同現代鳥類體型的“基石”:尾巴縮短、重心前移、飛行能力完善……
“這些發現,証明現代鳥類的演化拼圖比想象中更早完成。”王敏說。
1.5億年前的“時空膠囊”
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實驗室裡,修復技師李岩戴著顯微眼鏡,用鑽頭在圍岩上刻出毫米級的細槽。
數百小時后,一件震驚學界的標本浮現:體形接近今天的鳳頭鸚鵡,體重150克-300克,披著艷麗的羽毛,生活在類似湖邊沼澤的環境。
“這些改寫了演化時間表。”王敏指著化石解釋。
此前,始祖鳥等侏羅紀“准鳥類”都拖著20多節尾椎骨的長尾,像蜥蜴的尾巴般笨重。“政和八閩鳥”的發現証明,早在1.5億年前,鳥類已開啟“減重計劃”:尾椎融合縮短,重心前移,為飛行進化鋪平道路。
更驚人的証據,藏在另一塊拇指大小的化石中。經過幾何形態學分析,這件單獨保存的叉骨與1.3億年前的今鳥型類極為相似。
若最終確認,鳥類起源時間或將推至早侏羅世。徐星說:“這意味著,侏羅紀的天空可能已盤旋著多樣化的鳥類。”
經過對其中一塊化石長達一年的修復和系統發育分析、身體構型研究等,科研團隊於近期確定了該化石屬於鳥類,並將其命名為“政和八閩鳥”。其屬名“八閩”是福建的古稱。
“‘政和八閩鳥’是目前唯一確定的侏羅紀鳥類。”王敏介紹,系統發育分析表明,“政和八閩鳥”是僅次於始祖鳥而最早分化的鳥類支系,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鳥類之一,將現代鳥類起源的時間推進到距今1.72億年至1.64億年。
“政和八閩鳥”的骨骼,像一座停擺的演化工廠。它的肩帶骨骼具有進步特征,和白堊紀鳥類更為相似﹔但前肢的三根“手指”卻保留著爪子,與近鳥龍等帶羽恐龍如出一轍。“仿佛造物主用不同時代的零件組裝生物。”徐星這樣解釋“鑲嵌演化”。
團隊用3D建模還原了這種矛盾:當“政和八閩鳥”展翅時,進步的肩關節有利於飛行,原始的前爪卻更適合攀爬。“它可能生活在湖沼邊的蕨類叢中。”王敏推測,“短尾幫助它在密林間靈活轉向,爪子則用於抓握樹枝。”
這種過渡形態,正是達爾文預言的“缺失環節”。
300立方米的“科學賭局”
回望發現之旅,王敏用“海底撈針”形容。
2021年春,團隊在福建霞浦早白堊世地層挖掘80天,隻找到魚化石和龜甲片。
真正的挑戰來自地層本身。政和動物群埋藏在湖相沉積岩中,1.5億年的構造運動讓岩層扭曲如千層酥。隊員們用地質錘,清理出300立方米岩石。
團隊駐扎在政和縣大溪村,每天徒步上山,在數百平方米的採石坑中“刮地皮”——將岩石劈成手機大小的碎塊,尋找蛛絲馬跡。
3年間,他們隻找到兩件鳥類化石。
“古生物研究像‘開盲盒’,90%的時間面對失敗。”王敏坦言。
“最枯燥時,我們甚至用火鍋賭天氣:下雨就停工,放晴立刻上山。”隊員馮久桐回憶。
2023年深秋,當“政和八閩鳥”化石終於現身時,團隊卻陷入沉默——所有人都在反復擦拭眼鏡,生怕眼前的奇跡是幻覺。
王敏說,尾綜骨結構是構成現代鳥類體形的基石,它的出現對身體重心前移、后肢和尾骨的獨立運動以及飛行能力的完善至關重要,“政和八閩鳥的發現首次揭示了現代鳥類的身體構型在侏羅紀就已經出現,比此前的時間推測又向前推進了近2000萬年”。
如今,“政和動物群”已發現恐龍、離龍、龜鱉類等化石,成為窺視侏羅紀生態的新窗口。
在福建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陳福龍看來,不僅是“政和動物群”,福建中生代盆地探尋恐龍和鳥類化石的潛力很大。
目前,福建已基本查明全省中生代地層的分布與特征,為發現恐龍和鳥類化石提供了堅實基礎和重要線索,有3個重點區域尤其值得關注:閩西紅層盆地,是恐龍足跡的“露天檔案館”﹔閩東火山盆地,是火山灰下的“化石冰箱”﹔閩西南與閩北地區的河湖地層,是鳥類起源的“神秘搖籃”。
2025年,團隊計劃向福建、浙江的更古老地層進發。
王敏的背包裡裝著“政和八閩鳥”化石的3D打印模型——既是吉祥物,也是“演化羅盤”。
“我們現在知道,1.5億年前就有現代鳥類的雛形,”他撫摸著模型上的尾綜骨:“那麼2億年前的地層裡,會不會藏著更原始的‘設計師’?”
“每一次發現都在提醒:生命演化的劇本,遠比我們想象的恢宏。”周忠和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