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守護“天府糧倉” 成都今年這麼干

2025年02月24日08:16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守護“天府糧倉” 成都今年這麼干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正式發布,明確提出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作為“天府糧倉”核心區域,成都將怎麼干?昨日記者從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獲悉,2025年成都將緊扣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為牽引,以做優做強農業園區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支撐,以全域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關鍵,在蓉城大地書寫鄉村全面振興新答卷。

  以科技創新提產能

  高質高效打造“天府糧倉”成都片區

  綠意盎然的麥田上空,無人機靈活地盤旋穿梭,地面的植保無人機“飛手”龔帥吉正在熟練地操控,以精准航線為邛崍桑園鎮300畝小麥噴洒藥肥。“過去人工打藥要幾天,現在無人機作業僅需3至5小時!”當地農民紛紛前來參觀並感嘆。不遠處的育秧田裡,旋耕機轟鳴作響,120畝土地翻耕平整,為即將到來的水稻育秧做足准備。

  早春的成都平原,正是春耕的好時節。AI機器人、無人機、智慧農田……各種黑科技紛紛登場,為“天府糧倉”成都片區建設奏響了最強音。

  科技的背后是成都市2025年啟動的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據悉,圍繞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今年成都將依托都江堰精華灌區整區域高標准農田建設試點,高質量推進21.5萬畝高標准農田新建和提升改造,並穩步推進72個省級千畝展示片和30個萬畝“噸糧田”示范區建設,深化“五良”融合發展模式,推進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適宜農機具入戶到田,帶動“一帶十五園百片”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健全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70萬畝、產量230萬噸左右。

  推動農業“立園滿園”

  實施“產業集群提能級攻堅”行動

  正月尚未過去,位於彭州的天府蔬香農業園區便迎來“開門紅”,投資2.5億元的彭州市農產品集散中心及物流倉儲基地項目奠基開工,項目佔地面積6.4萬平方米,包括冷藏保鮮庫、水果交易區、蔬菜交易區、物流加工及配送用房等,建成后將起到地區穩定菜價、調劑余缺、連接城鄉、平衡產銷的作用,“我們將培育更多‘鎮園之寶’,有效提升‘西部菜籃子’保供核心功能!”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圍繞中央一號文件“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成都今年將以建園區、優集群為重點,實施農業園區“產業集群提能級攻堅”行動,集中抓好溫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天府農業博覽園等9個市級重點承載園區提檔升級,聚焦現代種業、農業科技服務、智慧農業細分領域賽道打造“園中園”和示范場景、引育“鎮園之寶”,培育“有根企業”集群,力爭建成百億級園區1個、五十億級園區3個,園區營業總收入提高5%。

  在此基礎上,大力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依托成都國家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以“揭榜挂帥”“賽馬制”等方式實施一批分子育種、丘區農機、智慧農業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深入推進種業振興,推動天府現代種業園、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提能增效﹔同時加大農業招商引智力度,全年包裝策劃農業農村重點項目150個、發布投資機會清單200條,力爭招引3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20個以上。

  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串點連線成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周末的大邑縣廟灣村,路旁紅梅盛開,河中碧波蕩漾,一家咖啡店裡,老板正忙得不可開交。“環境整治后,周末客流翻了番!”據村民介紹,自去年村上實施“五清”行動以來,通過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明確環境衛生責任,形成了長效管理機制,不僅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游客數量也大幅增長,商家每月戶均增收超3000元。

  廟灣村的巨變,僅僅是成都市深化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動和美鄉村串點連線成片建設的一個縮影。按照計劃,2025年成都將繼續實施農村路面清掃、農村水面清潔、農村垃圾清運、農村違章清除、農村牆面清理“五清”工程,確保全市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96%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98%以上,指導新津區、邛崍市和31個試點村扎實開展“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智慧鄉村治理試點,並在此基礎上培育年度50個先行村和50個重點村,定期調度10個提升村特色IP培育進展,組團成片打造5條和美鄉村示范帶,培育壯大農事體驗、民宿露營、民宿藝術等農商文旅體康融合業態,推進百大鄉村消費新場景品質提升。

  健全強村富民機制

  穩步穩妥推動農業農村改革

  “沒想到可以領到這麼多錢!”新年伊始,郫都區友愛鎮筒春村村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新春“大禮包”——友愛鎮首次舉辦土地分紅儀式,71歲的村民呂金菊手捧著2657.2元的分紅款,笑得合不攏嘴。

  分紅的主體是郫都區應用農業農村改革成果,引導當地成立的集體經濟組織豐粟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由村民出土地,聯合社出管理、機具、種子和人工,並創新農業生產“代種代收”模式,農戶按土地總產出的60%分配,土地總產出的40%由聯合社村集體成員按股分紅。2024年聯合社共計種植水稻2622.87畝、小麥2460畝、油菜1650畝,僅大春分紅便達150余萬元。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改革的精神貫穿全文,作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成都將進一步深化城鄉融合發展各項改革措施,激活鄉村發展活力。據悉,圍繞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成都將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有序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落實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分級審批制度,推動宅基地進一步規范管理,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

  圍繞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成都將優化成都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基層產權交易功能,豐富“農貸通”應用場景,推動糧食規模化種植補貼等通過平台在線直報、優化審批流程,創新推出氣象指數、收入、價格指數等險種,持續做大成都鄉村振興基金規模﹔同時創新城市人才入鄉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泳)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