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內在建平均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項目拼進度:
“機械化換人”破解“高”和“難”

項目介紹
康新高速是目前省內在建平均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項目,是雅康高速一路向西的延伸,是四川省規劃的“十八射九縱九橫”高速公路網中對外放射線,也是國家高速公路主干線G4218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國家和四川省高速公路網,增強應急保障能力,並促進沿線經濟社會發展。
現場探訪
“高,實在是高!”這是2月19日記者探訪康新高速建設現場的第一感受。
首先是海拔高。康新高速平均海拔3526.145米,項目全線裡程總長78.5公裡,共有8座隧道,橋隧比達67%,具有“高海拔、高寒、高地震烈度帶、高橋隧比”的特點,施工難度大。
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為保証建設進度和質量,項目採用“機械化換人”的方式,這也帶來了智能化程度高。
記者在現場看到,折多山腳下,一間廠房裡,數台機械正各司其職,焊接鋼管、切割鋼板、組裝鋼網、吊裝成品……康新高速隧道所需的所有鋼材,在這裡都可以由機械進行加工和配送。
“這是我們的‘智能鋼材加工配送中心’,全場有6條全自動生產線,服務全線30公裡長隧道施工用鋼材。”蜀道集團藏高康新公司工程師譚友林告訴記者,“這裡平均每天要生產1300根左右的超前小導管,2000張左右鋼筋網片,按照以往人工加工的方式,至少需要100個工人,現在這裡隻需要不到10個人。”
環顧整個中心,為數不多的工人都站在操作台前,盯著屏幕上的各項數據。
“除了生產,配送也採用了智能系統,各個隧道每半個月就會通過系統向中心報一次鋼材需求,我們按需生產,極大地提升了效率。”譚友林說。
“不僅是鋼材加工,隧道內很多施工作業也用機械代替了人工,我帶你去看看。”記者跟著譚友林一路向折多山頂前行,踩著越來越厚的積雪,抵達吉托隧道施工現場。轟鳴聲中,一台大型機械正揮舞著三隻機械臂,在洞內作業。
“這是三臂鑿岩台車,兩個多小時就能鑿開 180多個孔洞,下一步就是往這些孔洞裡填裝炸藥,進行爆破。”吉托隧道“洞長”曾忠山告訴記者,如果依靠人工打孔,這項作業至少要花兩倍時間。
爆破完成后,隧道內還要進行出渣、排險、立架、噴漿等作業,這些作業也全由機械完成。全“機械化”的施工方式,在降低安全風險的同時能保証隧道完成每日進尺。
現場工人行色匆匆隻為一點——全力搶抓工程進度、確保工程質量。
2月的甘孜依然寒冷,康新高速6個標段近千名工人已全面復工。臨近午飯時間,工地逐漸安靜,工人們陸續涌向食堂。
三臂鑿岩台車駕駛員彭曉山幾乎是小跑進食堂,“得吃快一點,鑿洞不完成,下面的作業都無法進行,影響一天的進度。”
吉托隧道一輪作業需要約20個小時,鑿洞是第一個環節,彭曉山不敢有絲毫懈怠。
安全員李璇則堅守在一面布滿視頻監控的牆壁前,“這裡24小時都不能離人,我等同事吃完飯來換班。”
物設部的秦志強因為接受採訪錯過午飯時間。“沒事,先吃碗泡面。”面對記者的歉意,他輕描淡寫地表示,“習慣了,總有各種事耽誤吃飯。”
食堂大廚喻體熟也有自己的“倒排表”。因為各工種下班時間不一樣,食堂中午的開放時間有兩個半小時,把所有餐具收進洗碗機后,喻體熟緊接著就要准備晚餐了。
“我們的供貨商每隔3天從山下送一次蔬菜上來,一會兒我還要去驗收蔬菜,有點來不及了。”沒說上幾句話,喻體熟就回到崗位。
13時許,食堂逐漸安靜下來。各個工地上也鮮見人影,工人們再次鑽進一台台機械裡忙碌起來。
未來期許
蜀道集團藏高康新公司工程師譚友林:面對復雜的地質條件和極高的安全風險,我們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運用先進的施工技術和設備,成功攻克隧道涌突水災害、軟岩變形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確保隧道掘進工作的安全高效推進。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保持昂揚的斗志和嚴謹的工作態度,以更高的標准、更嚴的要求,全力推進項目整體建設。(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寧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