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遇見杜甫(書裡書外)

![]() |
《阿來講杜甫成都詩》:阿來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
![]() |
圖為邱佳銘《草堂勝概圖》(局部),選自《阿來講杜甫成都詩》一書插圖。 |
公元759年冬天,為尋找一個存身之地,杜甫從秦嶺深處的同谷縣出發,攜家帶口,來到成都。到765年離開,他在成都與蜀中生活了6個年頭。
在此期間,他寫了200多首作品,顯現他的情趣與胸懷,顯現他集大成的詩歌向更多樣更深沉更成熟轉變。更可貴的是,他為那個時代的成都,從自然到人文,留下了一份鮮活生動的檔案。
從2022年2月開始,每兩周一次,每個周六下午,我都會在成都的“阿來書房”進行“杜甫詩中的成都”系列講座,既講杜甫的詩,也講他詩中唐代成都的面貌。后者可以說是杜甫眼裡、筆下的成都。
我不是治杜詩專家,誤讀之處,應該不少。之所以按捺不住,要來做這個講座,並且前前后后講了一年多時間,是要向詩聖致敬——一個晚生的寫作者對偉大前輩的敬意。同時,也是作為一名成都居民,表達對這座城市的熱愛。
有人會問:你一個用白話文寫作的作家為什麼要讀文言世界裡的杜甫?要知道,白話文寫作至今才100多年時間,很多觀念特別是小說的觀念和寫作方式其實來自西方。我自己寫小說,知道小說要有故事,要有思想,但不只是故事,不只是思想,文學家的根本責任是用語言建構世界。杜甫講“別裁偽體親風雅”,文學要追尋雅正之意,杜甫還說“清詞麗句必為鄰”,好的修辭是詩人的天職。從語言來看,我們使用全世界獨一份的漢字進行寫作,從詩經時代開始積累的巨大審美經驗主要還不在小說裡,而是在詩歌和散文傳統中。要保持這種語感,保持中國風的、雅正的、含蓄的、蘊藉的這樣一種語言,必須向古典學習。
今天,我們可以隨口而出“門泊東吳萬裡船”這樣的詩句,也會背誦寫蜀地山水的《春夜喜雨》,說明大家對杜甫詩有高度的認同,對杜甫筆下的成都有高度的認同。明人李長祥讀了杜甫在四川寫的詩后,是這樣表達的:“少陵詩,得蜀山水吐氣。”詩歌界普遍認為,杜甫從入川以后,才真正進入他詩歌上的成熟期。得蜀山水,杜甫揚眉吐氣了,不是浮於表面的揚眉吐氣,是他找到了審美的精髓——詩歌如何與自然結合,如何與生命結合,如何與自己的人生際遇、家國情懷結合。李長祥接下來這一句話更為重要:“蜀山水,得少陵詩吐氣。”有了杜甫的詩,蜀山水也得到了生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講成都的文化、成都的詩意,沒了杜甫詩,會有很大的缺失。杜甫給蜀地獨特的自然山水、人文歷史定下了調子。
講杜詩可以講字、詞、句,講寫作、修辭的技巧,講思想意義,但是我不太想這樣講,我想講一個人。這個人一方面像我們普通人一樣生活,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又不普通,因為寫作而不普通。
佛家有這樣一句話:“物轉心則凡,心轉物則聖。”我們都生活在物質世界裡,如果任由物質世界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全部戰勝、淹沒了,這就是“物轉心”,物質轉化了心靈,人就成了凡人﹔反過來,“心轉物”,雖然身處物質世界,但肉身生存不是我們的唯一目的,我們還有情感,有審美,有理想,有夢,有遠方,當我們用意志、情感、理想去映照物質世界,使它發生新意義的時候,這就是在往聖人的方向前進。
很多杰出的詩人都是這樣,官場失意、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但他們在寫作中煥發光彩,這光彩直到今天還在映照著我們。在一個物質越來越豐富、越來越顯示出強大力量的時代,我們來重溫杜甫這樣的詩人,能夠感受到一種超越當下利益、超越當下處境的溫暖與感動。
中國人向來有讓孩子背唐詩宋詞的傳統,但是當我們變成青年、中年的時候,除了少部分人以外,大部分人已經跟這個傳統越來越疏遠了。過去孔子編《詩經》,是為了詩教,用詩歌教育人。今天的教育把學問分門別類,文學變成了一個專業,甚至可能還被學物理、學生物的人瞧不起。其實文學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專業,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底色。《詩經》雖然是一本詩集,但在古代是五經中的一經,是必須讀的一部書。“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不就是說晚上因想念而睡不著嗎?“氓之蚩蚩,抱布貿絲”,不就是說百姓抱著家裡的絲到市場上賣嗎?這有什麼了不起?了不起就在於,這裡面包含了情感與美,描述了勞動,描述了情感,描述了時代。詩歌所蘊含的知識、經驗與審美,是對物欲的一種克服、一種超越,使我們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溫柔敦厚。
詩人裡爾克曾說:“從此以后,你就愛上了這個人。這意味著你要努力地用你溫柔的雙手將他的人格的輪廓按照你當時看到的樣子描繪出來。”這也是我讀杜甫詩,想那個時代的那個人,所生發出來的感受。
我們當然不可能再看到杜甫,也不可能回到唐朝的成都,但杜甫那些充滿當時現實感受、時代氣息的詩歌,卻生生不息,流傳至今,聲音響亮,音調鏗鏘。閱讀、欣賞、體味杜甫成都詩,卻能把他、把一座城市、把一個時代在想象中重新復活,看到一個遠去了千年的生命,依然那麼生動鮮活。
(作者為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1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