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時隔16年的重逢

——尋找《一個人的籃球》中的追風少年

2025年02月12日09:1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這是一場時間跨度長達16年的重逢。

初春午后,四川內江的一個鄉村,一處堆放柴禾的院壩裡,13歲的吳波騰空而起,籃球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他頭發飛揚,手臂伸展,目光堅定而熾熱,緊緊盯著上方的籃筐。那是一個沒底的破舊籮筐,方寸之地承載著少年無盡的夢想與渴望。

這一瞬,被永久定格在2009年4月12日。拍下這張照片的攝影愛好者王斌將這幅攝影作品命名為《一個人的籃球》,獲得2009年度中國新聞攝影作品年度比賽體育類(單幅)金獎,鼓舞了無數追夢人。

攝影作品《一個人的籃球》。王斌攝

攝影作品《一個人的籃球》。王斌攝

2025年春節,58歲的王斌終於找到了吳波。這是一個還在不斷續寫的故事。

定格:鼓舞人心的騰空瞬間

“這張照片從某種程度上成就了我,16年的時間裡,我的工作和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知道吳波現在過得怎麼樣……”

今年1月20日,鄧家壩片區10條道路正式開放通行,成為內江中心城區名副其實的“西大門”。王斌清楚地記得,吳波的家就住在鄧家壩片區內,以前屬於四合鄉尖山村,建制調整后,現在是靖民鎮沱江社區。

城市的發展變遷讓王斌萌生了找到吳波的強烈想法。

思緒回到了2009年初春——

四合鄉尖山村地處沱江入城第一灣,因良好的生態環境,每年都有數千隻白鷺在這裡棲息。2009年4月12日中午時分,王斌和攝影愛好者在拍鳥間隙,路過一處農舍,一個在院壩內打籃球、充滿活力的少年進入他的視野。

“我舉起相機瞄了瞄,但感覺畫面一般,沒拍,准備走了。”離開時,無意間一個回頭,王斌順著少年拋出籃球的方向,眼前的情景讓他觸動——“他竟然用一個破籮筐當籃筐!”

王斌向少年家人說明來意后就上了二樓。看見有人拍照,少年玩得更高興了,不停地將籃球投向籮筐。籮筐挂在陽台的護牆外,離地面近4米,比正規的籃筐要高許多。

“投中的不多,但他每次奮力地一跳,那充滿快樂和希冀的眼神一次次觸動了我的快門。”王斌打聽后得知,少年叫吳波,是內江市第十初級中學的學生,還是學校籃球隊的后衛。熱愛籃球的吳波曾用家裡的雞籠放在院壩裡投球,雞籠壞了,又把破籮筐綁在護欄上當籃筐。

不久后,王斌將這張照片發到了網上,許多人被打動,引發共鳴。內江市少年兒童業余體校籃球隊把它挂在訓練館最醒目的位置,激勵更多的追風少年。時任中國新聞學會副會長、《工人日報》攝影部主任於文國評論:“《一個人的籃球》詮釋了人類對體育運動的追求與渴望。”

憑借攝影作品《一個人的籃球》,王斌獲得了2009年度中國新聞攝影作品年度比賽體育類(單幅)金獎。“這是我獲得的第一個大獎,也是我攝影生涯的一個轉折點。”彼時,王斌還是內江棉紡織廠的職工。接下來的幾年,他又憑借多幅獲獎作品,實現了從攝影愛好者到職業攝影師的轉變。

尋找:時隔16年的念念不忘

“如果吳波在外打工,春節假期應該會回來。”1月27日下午,王斌來到沱江社區,拿著照片逢人便問。

順著當地村民的指引,路過一段石子下坡路,一處斷壁殘垣映入眼帘。“應該就是這裡!”王斌拿出與吳波一家合影的照片進行對比,從僅存的門框、磚砌陽台、房屋框架來看,都極為相似。

隨后,住在附近的村民証實,廢墟所在地正是吳波的家。村民們說,因鄧家壩片區發展需要,吳波的老屋被征收,於今年1月初拆除,他的父母已經搬往別處。

站在廢墟之上,王斌十分感慨,16年彈指一揮間,歲月已悄然在發間撒下星霜,記憶中一個人打籃球的少年如今又在哪裡?

事實上,《一個人的籃球》獲獎后,2010年5月30日下午,王斌再次來到吳波家,送來了籃筐、籃球,以及裝裱好的《一個人的籃球》。當時,吳波從王斌手中接過照片,小心翼翼地捧在懷中,看了又看。他的父母趕忙上前道謝,周圍的鄰居也紛紛跑來看熱鬧。當籃筐穩穩當當地安裝在院壩裡的牆上后,吳波迫不及待地抱起籃球上前投籃,周圍的小朋友也被吸引,紛紛聚攏過來,隨即展開了一場籃球的較量。

2010年5月30日,王斌給吳波安裝新籃筐。王斌供圖

2010年5月30日,王斌給吳波安裝新籃筐。王斌供圖

吳波的母親鐘蘭輝告訴王斌,吳波特別喜歡打籃球,但家裡沒有過多的錢給他練習,他總是會自己想各種辦法解決。

王斌說:“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吳波不放棄自己愛好的精神打動了我,拍照之后,我就一直想為他做點什麼。”

隨后,王斌和一家四口在新籃筐下合影留念:吳波腰間斜挎著籃球,父親手持照片,母親抱著2歲弟弟。就是這張珍貴的照片,讓王斌時隔多年能夠判斷出廢墟處就是吳波曾經的家。

2010年5月30日,王斌(右一)與《一個人的籃球》中的“主人公”吳波(右二)及家人合影。王斌供圖

2010年5月30日,王斌(右一)與《一個人的籃球》中的“主人公”吳波(右二)及家人合影。王斌供圖

2011年下半年的一天,王斌再次來到吳波家,鐘蘭輝告訴他,吳波已經去成都學手藝了。

此去經年,王斌與吳波失去了聯系。王斌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3年,內江棉紡織廠停產后,他“半路出家”成為《內江日報》的一名攝影記者,直至今日。

過往種種涌上心頭,感慨之余,王斌找到吳波的心情更加迫切。離開廢墟,多番打聽,他終於從同村村民處要到了吳波父親吳明的電話。

重逢:廢墟中孕育的新希望

“我是2009年給吳波拍照,還送過照片和籃球的王斌,你還記得我不?”

“哦!哦!記得喲!”

“我現在在你們老房子這裡,你在哪裡?”

“我們才搬走不到1個月,現在住在十初中旁邊。”

……

電話撥通后,王斌和吳明像多年未見的老友般寒暄。得知吳波已結婚生子,家庭幸福,王斌欣喜不已。吳明隨后又提供了兒子吳波的電話。當晚,在電話中簡短寒暄后,王斌和吳波相約次日在其父母家中見面。

1月28日下午3點,長達16年的重逢時刻終於到來。

“你瘦了,以前臉還胖點。”王斌開口的第一句話,把記憶帶回16年前初春的中午,那個少年騰空而起的瞬間。“我喜歡在球場拼搏的感覺,我現在也特別喜歡打球,有空就會到球場打球。”吳波回應道。

一個大大的擁抱后,兩人坐下來,相互傾吐著這些年的變化。

2025年1月28日,王斌(左)與吳波聊起當年打籃球的故事。羅尹攝

2025年1月28日,王斌(左)與吳波聊起當年打籃球的故事。羅尹攝

正如母親此前所言,2011年,吳波到成都跟著師傅學手藝﹔2015年,學成歸來后,一直在內江做門窗安裝生意。如今,29歲的吳波已育有一個5歲的兒子,日子過得平平淡淡,但也樂在其中。

“結婚后搬了幾次家,那張裝裱的照片一直挂在臥室房間,起床就會看見。”吳波說,曾經看過照片的老師、朋友都紛紛詢問是不是他,這些年,照片一直激勵著他努力拼搏,好好生活。

在吳波看來,《一個人的籃球》點亮了自己的童年,有更多人知道了自己的故事,心中埋下了拼搏的種子。“工作后,給別人安門窗,還是挺辛苦的。”吳波說,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這些年,這幅照片一直放在臥室,好像時刻在提醒自己,就算身處逆境也要有奮斗的動力。

“走,我們再去老屋看看!”王斌提議,全家人一起到沱江社區老家。冬日的暖陽洒下來,大家在已成廢墟的老屋前回憶過往。

離開老屋時,全家人和王斌一如十多年前那樣合影。變化的是,身后的老屋已經拆除,全家期待遷入新居﹔父親依然手持照片,扛起一家責任的肩膀稍顯佝僂﹔母親懷中的2歲稚童已長成全家最高,今年即將參加高考﹔吳波腰間沒有了斜挎的籃球,5歲兒子的身高剛好齊腰,那是他繼續拼搏的動力。

2025年1月28日,王斌(右一)與吳波(右二)及家人合影。羅尹攝

2025年1月28日,王斌(右一)與吳波(右二)及家人合影。羅尹攝

咔嚓!這一瞬,再次定格。若干年后,他們又將會過著怎樣的人生?

【手記】

《一個人的籃球》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它超越了體育的范疇,成為一種關於夢想與堅持的象征。吳波用破籮筐當籃筐,用雞籠練投籃,簡陋的裝備承載著一個少年對籃球最純粹的熱愛。而王斌的鏡頭,不僅記錄下了這一刻,更將這種精神傳遞給無數人。

一張照片,定格了一個少年在破籮筐下奮力投籃的瞬間﹔16年光陰,書寫了一段關於夢想、堅持與重逢的動人故事。它告訴我們,夢想的實現不在於條件的優劣,而在於內心的執著與堅持。

16年光陰流轉,曾經的記錄者王斌,依然在用鏡頭捕捉時代脈搏,記錄民生百態﹔曾經的追風少年吳波,已為人父,將拼搏的舞台從球場轉向更廣闊的人生天地﹔而當年那個不起眼的懷中稚童,也已長大成人,即將在高考的考場上書寫人生的新篇章﹔老屋因城市發展被拆除,即將被嶄新的道路取而代之。這些變化,既是個人命運的轉折,也是社會進步的見証。

這場重逢,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期許。正如吳波所說,那張裝裱的《一個人的籃球》一直挂在他的臥室,激勵著他努力拼搏、好好生活。我也相信,在未來的歲月裡,這份堅持與熱愛,將繼續照亮他們的人生旅程。因為,真正的光芒,從來不會因時光流逝而黯淡,反而會在歲月的打磨中愈發璀璨。(彭茜、羅尹)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