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成都市新津區:以“兩個健康”為抓手 激活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2025年02月07日19:06 |
小字號

民營經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壓艙石”,也是經濟創新發展的“主戰場”。多年來,成都市新津區敢為天下先,始終堅定不移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孕育了以“希望系”為代表的一批批優秀民營企業,造就了“中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中國營商環境百佳試點縣市”等一張張閃亮名片。2023年,新津區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64.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97.8%﹔民營經濟納稅佔全區稅收收入總額的72%。

新津區緣何享有“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搖籃”的美譽?又為何能在民營經濟領域收獲諸多全國性榮譽?進入新時代,新津又如何助力年輕一代、創新一代、創業一代的企業家全方位提升能力素質,持續擦亮新津“中國民營經濟搖籃”金字招牌?

1月13日,川商傳媒採訪組走進新津區,深入探究當地助推民營經濟蓬勃發展背后的“源動力”,著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的“向心力”,以及新津區委統戰部、工商聯系統是如何主動作為、靠前一步工作,形成企業“出題”、政府“答題”,政企同心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的?

重要經驗

充分尊重和弘揚首創精神

“中國民營經濟搖籃”為什麼是新津?

在新津區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裡的明珠公園,水光與翠意交相輝映之下,一棟紅磚建筑尤為亮眼——它就是新津民營經濟博物館。

博物館中精心展出的一幅幅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都在無聲地訴說著中國民營經濟從萌芽、起步到騰飛的故事。特別是兩張黑白老照片,吸引了採訪組成員們紛紛駐足觀看。

一張是1982年,新津召開全縣萬元戶表彰大會、並向表彰對象獎勵300輛鳳凰牌自行車時的照片。獲得表彰的萬元戶胸戴大紅花,一人推著一輛嶄新的自行車在街上列隊前進,車頭獎牌上“做勤勞致富帶頭人”幾個大字清晰可見。這一年,新津形成了以“放權鬆綁、放寬搞活、放水養魚、讓稅讓利”為特征的“三放一讓”企業改革措施,鄉鎮企業數比上年增長23%以上,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縣”,新津民營經濟從此開始萌芽。

另一張是希望集團企業法人營業執照(非原件)。據新津民營經濟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1992年希望集團在新津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個經工商部門批准設立的民營企業集團。1982年,新津劉永言、劉永行、陳育新、劉永好四兄弟從1000元起家創辦鵪鶉養殖場,歷經10年成立希望集團,此后被《福布斯》連續排在中國大陸民營企業榜首。對於劉氏兄弟這一段創業經歷,劉永好一直感念在心,“這40多年來,我們一步一步從1000塊錢起步到今天的中國農業的大型企業,中國民營企業的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見証了中國經濟的進步、成長和發展,我參與其中,我感到驕傲。”

這兩張照片,也成為新津是“中國民營經濟搖籃”的有力佐証。

新津的民營經濟不僅有輝煌的過去,更有璀璨的未來。有老一輩“創一代”的敢為人先,更有新一輩“創二代”的開拓創新。青藍接力中,更是彰顯出新津企業家的創新創造的“首創”基因。

在新津區新生代企業家商會會員之家,川商傳媒採訪組感受深刻。據介紹,新津區新生代企業家商會由新津區委統戰部、區工商聯(商會)指導成立,是新津區實施“青藍接力”工程的一項內容,是四川省縣級層面首家以優秀年輕企業家為主導的商會。如今,新津區新生代企業家商會已吸引80余名青年企業家參與,會員平均年齡35歲,會員企業年產值超200億元。

此外,川商傳媒採訪組還前往天府智能創享中心,在充滿科技感與現代感的“城市會客廳”,大家直觀感受到了新津區“智造高地·幸福水城”的明晰定位,以及優渥的投資環境和高端業態。近年來,新津取得了一系列“開創”型成績:至臻光電超精密離子束拋光設備打破國外壟斷,實現首台套國產﹔眾信通用自主研發的配電設施智能化網絡系統和虛擬電廠示范推廣﹔濟通科技“結構支座測力裝置及智能控制系統”攻克了結構內力監測結果無法校准的全球性工程技術難題,入選“科創中國”新銳企業榜等等。

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實踐探索,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新津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民營經濟搖籃”,就在於當地一直以來充分尊重和弘揚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這也是新津區民營經濟佔比多年位居成都第一的重要經驗!

主動擔當

營商環境建設再提速

在現代經濟活動中,營商環境就像陽光、空氣、水和土壤,是讓經營主體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企業快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營商“軟環境”的“硬支撐”。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新津區始終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的培育與壯大,不斷探索創新,致力於為企業打造優良的發展環境。

“新津區的營商環境之好,遠超我們的預期。”新津區路橋構件協會會長張建祥向川商傳媒記者回憶起曾經困擾企業多年的“辦証難”問題,卻在一場“茶敘會”上迎刃而解,政府相關部門深入了解企業的困境后,迅速行動,幫助企業成功辦理了土地証。張建祥感慨道:“政府不僅關注企業的發展,更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通過政商懇談的良性溝通機制,同樣為新津區新生代企業家商會會長程杰的企業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他提到,政府層面定期與企業家面對面溝通交流,認真傾聽企業的聲音,及時回應企業的訴求,讓企業家群體感受到了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也讓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

據新津區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聚焦優化服務,實施“政企溝通”行動方面,新津區始終致力於打造民營經濟聯動發展新格局,創新開展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政商懇談”、區四大班子同志聯系100家重點企業、區分管同志“津商茶敘”、產業園區“周三企業服務”等政企溝通平台,上門走訪重點企業、經營主體、行業商(協)會等200余家,收集並解決土地、能源、資金等訴求問題382條,企業訴求辦復率達100%,企業滿意率達100%。

融資困境也曾是企業前行的“攔路虎”。張建祥提到,融資難、融資貴、融資煩對於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無疑是巨大的阻礙。但在新津區,政府層面積極搭建融資平台,幫助企業與金融機構對接。“2024年,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扶持與幫助下,我的企業在無抵押物、低利率的情況下獲得數千萬貸款,這在從前是無法想象的。”

程杰則表示,新津區委統戰部通過積極組織優秀企業,開展多場名優產品對接會,為企業牽線搭橋、拓展市場份額。此外,新津區工商聯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引導行業融通對接,解決了行業供應鏈路程遠、成本高的問題,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對此,新津區工商聯副主席夏坤介紹稱,新津區探索建立產品資源、產業對接活動、名優產品培育、企業產品供需、企業扶持政策等“五張清單”,以台賬方式為企業家創辦企業、招商融資、引進技術提供精細化服務,先后舉辦6場產品對接活動,促成協議簽單超30億元。

優質營商環境激活了新津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更釋放出強烈積極的信號,就是提振企業信心和預期,千方百計增強發展動力活力。

“建圈強鏈”

助力民營經濟騰飛

近年來,新津區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新能源、軌道交通三大主導產業,積極培育新型材料、智能制造裝備等新興產業。其中,綠色食品、新能源產業得到了高質量發展。

特別是在新津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葉尚敏的大力推動下,當地綠色食品行業“建圈強鏈”取得了顯著實效。

2023年4月17日,在第11期津商·茶敘——綠色食品產業重點企業座談會上,成都希望食品提出了預制菜稅率政策相關問題。同年5月15日,葉尚敏率區委統戰部、區稅務局、區工商聯到該企業調研,精准幫助該企業紓困解難。

“過去,本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信息不暢,合作機會少。通過參加‘津商·茶敘’這樣的活動,讓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企業共同開拓市場,新津區食品產業因此搶佔了市場先機。”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新津區綠色食品產業商會秘書長張吉祥向川商傳媒表示道。據介紹,由葉尚敏出任鏈長,2024年8月30日,新津區綠色食品產業聯盟及綜合黨委正式成立,標志著新津在推動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如今新津區綠色食品產業已形成以希望集團、中糧集團等企業為引領,涵蓋飼料、加工、餐飲等多環節的完整產業鏈,41家會員企業產值今年已達170億,全區食品產業產值更是接近180億,在成都市食品產業GDP排名中位居前列,是該市綠色食品產業鏈的主要承載地。

背靠“水城”的天然優勢,張利平以魚鮮為主業,她所創建的新津胖大姐黃辣丁魚庄已經成為了新津區餐飲行業的一道鮮明標志。2010年,張利平走進了中央電視台,讓黃辣丁這道新津名菜成為家喻戶曉的中國美食。2016年,張利平榮獲“全國先進個體工商戶”榮譽稱號。“在新津,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隻要來這裡創業發展,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她提到,在新津區工商聯的大力鼓勵下,她勇敢邁出對外投資的步伐,對外投資金額近800萬元。在這一過程中,新津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從選址到裝修,再到開業運營,都離不開有關部門的貼心服務。

在新能源領域,四川眾信通用電能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積極探索轉型之路。董事長李霞表示,當前,企業正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從傳統電力行業,逐漸開始涉足新能源配電領域。“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們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數字化轉型,組建了電力數字化平台,圍繞電力能源的綜合管理進行創新。”2024年,該企業與四川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合作開發的虛擬電廠項目,已經在數字平台上運行,為未來的新能源儲能板塊投融資奠定了基礎。

引領發展

首創區(縣)級標准

2024年4月23日,在成都市新津區舉行的“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新津區在四川省范圍內率先出台評價“兩個健康”水平的區(縣)級標准,填補了區(縣)級民營經濟統計和監測空白,對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作為參與制定新津區“兩個健康”指標評價標准的高校研究團隊領隊,四川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系副主任方譯翎向川商傳媒介紹,這一評價標准早在2022年就開始萌芽,三年以來,經歷了體系構建到落地實施的漫長過程。

“這是一個誕生於微末之間的‘暢想’。”西南民族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王新輝笑言。“當時,我們和新津區工商聯夏坤副主席及其他相關負責人共同探討這一設想,從評價體系的構建,到它的合理性、合規性、科學性等等。通過反復地溝通與修改,終於讓這套體系成功落地。”

成都工業學院綠色創新工業研究院副院長景喬鬆則表示,在走訪企業、收集數據的過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新津區為企業服務的靠前意識和“務實”作風。

據介紹,“民營企業健康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可從現行國家統計制度中採集梳理,便於進行實時監測分析,全景展現民營經濟發展特點、活力,填補了縣級民營經濟統計和監測空白,對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而“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評價指標體系是精准畫像的“刻度尺”,是精准評價的“全景圖”,是精准施策的“坐標系”。這些能夠反映民營企業家的經營能力、創新能力包括安全意識,為精准開展助企服務、助力企業家能力提升開辟新路徑。

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以發布‘兩個健康’評價體系為契機,全力以赴推動各類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營造良好穩定的發展預期和成長環境。”(川商傳媒 陳曉 記者文婷黎、侯格格、林夕冉報道)

來源:川商傳媒

(責編:章華維、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