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人民日報看四川

在四川大熊貓尋蹤生態旅游線路,了解科研進展、探秘珍稀動植物

來看大熊貓,又不隻看大熊貓(美麗中國·不一樣的生態游④)

本報記者  王永戰
2025年02月05日06: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來四川,尋覓大熊貓蹤跡,都能收獲什麼?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看大熊貓嬉戲,在熊貓基地了解大熊貓習性和繁育情況……除了大熊貓,這裡還有新發現的植物品種、茁壯成長的伴生動植物、豐富多樣的自然教育活動。一條大熊貓尋蹤生態旅游線路,為游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屏幕上,野生大熊貓抖一抖身上的浮雪,蹭一蹭紅外相機旁的樹木……春節假期,在位於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游客們來到自然教育中心了解大熊貓保護相關知識。

數百公裡外,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一群游客圍著片區科學研究辦公室正高級工程師程躍紅,程躍紅手持臥龍無柱蘭標本,為大伙兒介紹片區珍稀動植物情況。

2024年以來,串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王朗片區等多個點位的四川大熊貓尋蹤生態旅游線路,成為越來越多人出行的選擇。

來看大熊貓,又不隻看大熊貓——了解科研進展、探秘其他珍稀動植物、參與自然教育,生態旅游為游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是國家公園,也是科學研究基地

離成都主城區不遠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游人熙熙攘攘。基地辦公樓一層的大熊貓主題展板前,游客們仔細閱讀,了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這些展板介紹了大熊貓的日常習性和繁育研究情況,幫助游客更深入了解相關的科學知識。”四川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青年科研人員王東輝說,他和同事們負責大熊貓相關細胞生物學研究。

大熊貓國家公園也是大熊貓保護中重要的科研基地。近年來,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野生大熊貓影像捕捉、植物新物種的情況等,引發了越來越多前來游覽體驗的訪客的好奇。

大屏幕上,訪客可以隨時觀察野生大熊貓影像監測點的實時情況。利用局域網結合超短波傳輸,輔之以大熊貓“貓臉”識別技術,野外實況傳輸野生大熊貓影像已經實現。“利用傳回的影像,我們可以分析野生大熊貓生存情況。”程躍紅介紹。

近3年來,臥龍片區已經新發現並命名多個植物品種。臥龍無柱蘭便是程躍紅和同事一起發現、命名的。

野化放歸大熊貓也是公眾關心的重點。“我們在石棉片區成立了大熊貓小種群保護與復壯研究開放實驗室,完成了大熊貓DNA數據庫構建。”四川省林草局科研教育處處長張黎明介紹,實驗室能為評估大熊貓野化放歸情況提供遺傳學參考。

雪花飄落,裝點了半山樹木。春節期間,訪客到訪大熊貓國家公園,還能參加夜巡等活動,了解科研進展。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喇叭河片區,每天夜晚,訪客們跟著工作人員了解如何發現植物新品種,更換野外紅外相機存儲卡。

保護好“傘護物種”,也就保護了其他物種

背上背包,手持登山杖。巡護員羅春平收拾妥當,喊上隊友,大步跨出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牧羊場保護站,前往固定監測樣線巡護。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大熊貓是“傘護物種”。“所謂‘傘護物種’,就是它的生境需求能滿足周圍其他物種的生境需求,保護好這類物種,就能保護其他物種。”走在巡護小道上,羅春平說,大熊貓生存的地方有大量林木,生存著其他物種,保護好大熊貓,也就能保護其棲息地內其他物種,這些其他物種也被稱為“伴生物種”。

除大熊貓外,王朗片區有大中型獸類72種、鳥類280多種,其中不少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王朗片區還有800多種植物,很多也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羅春平說,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王朗片區的獨特魅力,訪客可以在片區了解不同動植物的習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毛冠鹿溫馴,四川羚牛體形龐大,岩羊動作靈活……提起王朗片區的動物,羅春平能准確說出每種動物的特性。“夏日,訪客喜歡到這裡尋蹤拍攝動植物,到了冬日,大家則喜歡賞雪,通過展陳了解動物們如何度過冬天。”羅春平說。

得益於多種保護行動的實施,大熊貓國家公園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截至目前,我們在拖烏山、泥巴山、二郎山等大熊貓生態廊道修復區域已發現30多次大熊貓活動。”四川省林草局棲息地保護處負責人范育紅說,大熊貓的“傘護效應”顯著,大熊貓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好,同處一個環境的金絲猴、雪豹、紅豆杉等1萬余種伴生動植物也都得到良好保護。

在臥龍片區,許多訪客會對各類植物充滿好奇。作為科研人員和巡護員,程躍紅不僅要發現新物種,更要保護好各類動植物。

沿著固定監測樣線,漫步在鄧生溝,程躍紅向訪客介紹臥龍片區的植物資源:“除了臥龍無柱蘭等新發現命名物種,臥龍片區還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60多種。”

在位於大熊貓尋蹤生態旅游線路上的北川國家森林公園,有一片辛夷林。每年4月左右,辛夷花開放,漫山遍野成了花的海洋。“近幾年,我們還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新記錄到黑頭劍蛇、紅嘴鷗和三棱蝦脊蘭等動植物10多種。”唐家河片區科研監測科科長肖梅說。

這個春節,程躍紅和值班的同事為來訪人員做了不少動植物生長習性講解。“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動物們怎麼過冬,食物是如何儲備的。”程躍紅說。

參與生態旅游,也是接受自然教育

春節期間,訪客林女士來到王朗片區自然教育中心。王朗片區的生態基底、岷山森林動態監測網絡情況、大熊貓野外監測實時影像……林女士邊看邊贊嘆:“第一次來王朗片區,覺得很長知識。”

緊接著,來到岷山國家永久性大樣地,佩戴耳麥,解說聲傳遞到林女士耳中:“我們可以從組成森林的小單元中,去深入了解這裡的環境因子、物種組成、群落結構和生物量……”

“聽解說加上學習標識牌上的科普知識,即使是第一次來這裡,也能很好地了解動植物知識。”林女士說。她參加的主題體驗,正是綿陽市平武縣王朗白馬風景區管理局聯合專業機構設計的“給原始森林做體檢”主題線路,訪客可以通過這條線路進行研學探究。

16條解說路線,18個不同解說主題……如今,這條自然教育線路日趨成熟。“我們將自然教育線路分為觀察感受型、研學探究型等4個不同類型,可以全方位滿足不同年齡層次訪客的需要。”平武縣王朗白馬風景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余鱗介紹,今年春節期間,王朗片區訪客人數超1.7萬人次。

讓公眾既參與生態旅游,又接受自然教育,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自然教育生態體驗不斷豐富。“我們推動成立了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聯盟,平武縣與汶川縣還建立了2所自然教育總校及14所分校,培訓專兼職自然教育人才1000余人次,自然教育講解隊伍達到500人。”張黎明說,去年,四川片區自然教育生態體驗總人數已突破440萬人次。

自然教育場地不斷完善,產品形態也持續豐富。2024年,僅平武縣就吸引了超過35萬人次參與自然教育。余鱗說,包括王朗片區在內,相關地方和部門正不斷創新完善利益連接機制,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的村民能通過擔任生態導賞員等方式提供自然教育服務,獲得更多收入。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5日 12 版)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