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大代表劉勇剛:推進建筑業數字化轉型 培育新時期建筑產業工人隊伍
人民網成都1月23日電 今年四川省兩會期間,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建筑業協會副會長劉勇剛提交了《關於推進建筑業數字化轉型 構建以數據為驅動的建筑產業工人培育體系的建議》,為四川省建筑業轉型發展、建筑產業工人培育體系優化升級建言獻策。
“自住建部等12部門發布《關於加快培育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的指導意見》以來,國家花費大量財力、物力、人力加強建筑產業工人培育,但目前離既定目標仍存在差距。”劉勇剛認為,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農民工群體整體上仍然處於無組織狀態,缺乏有序化、職業化的就業環境。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差,呈現短工化特征﹔用工場景復雜,簽訂勞動合同的規定無法執行﹔收入不穩定,疊加高欠薪風險﹔政策不配套,社會保險不到位。其二,相關政策缺乏系統性,可操作性差,企業和農民工缺乏參與產業工人培育的積極性。建筑企業“招工難”“用工荒”,缺乏培育產業工人的動力﹔農民工缺乏向產業工人轉型的意願。
“要實現建筑業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型,必須首先推進全產業鏈,特別是施工生產環節的數字化轉型,運用數字化管理工具實時掌握企業和工人的履約數據。”劉勇剛建議,培育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隊伍須從數字化轉型入手,以數據為驅動,打造建筑工人的培育體系。
劉勇剛認為,當前,一些管理系統隻觸及產業鏈某些局部,或者停留在文檔的電子化、信息化層面,沒有深入施工作業環節,對一線生產過程和各方履約行為進行穿透記錄、數字留痕、閉環管理,導致全行業的數字化水平和管理質效無法得到質的提升。面對這一被動局面,他提到,成都高新區開發的“數字施工+智慧監管”新模式值得重點借鑒。該模式依托項目端生產全過程全鏈路數字施工管理系統,實時採集施工一線各方主體履約履職數據,形成“數字賬本”,杜絕了數據造假和“糊涂賬”現象,使薪資糾紛下降了九成﹔同時,形成了10萬級的建筑工人數字履歷和人力資源庫,為培育建筑產業工人隊伍提供了數據基礎。
對此,劉勇剛建議,有關部門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根本遵循,對建筑業現行治理模式和成都高新區智慧監管模式進行充分調研和評估論証。在全省推廣成都高新區成功經驗,通過“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穿透式監管,切實保障各方合法權益,健全行業信用體系和職業體系。
培育新時期建筑產業工人隊伍,還需搭建全省統一建筑工人管理和服務平台。
通過構建完善的建筑工人數據平台,實現建筑業勞動力資源的平台化、數據化管理,形成全省統一的建筑業勞動力大市場。這個平台應涵蓋產業工人的基本信息、技能資格、培訓記錄、工作經歷、績效評價等多維度數據。這些數據應有固定統一標准,並可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整合、分析與挖掘。
有了平台,可以面向更多場景發揮數據要素價值,促進農民工向新時代產業工人轉型落地落實。不僅能推動行業信用生態良性發展,更可以促進勞動力資源高效匹配,提升工人技能和素養。
“培育和壯大建筑產業工人隊伍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透徹剖析建筑業的行業特征。”劉勇剛提到,要解決現行政策缺乏系統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和“隻堵不疏”的問題,建議打破部門界限,開展聯合調研和制度創新。
營造有利於建筑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政策環境,首先要在建筑領域推進靈活用工模式。
“破除要求建筑工人必須簽訂勞動合同才能進入施工現場的規定,依托數字化施工管理系統對工人流動務工、靈活就業實施精准、有序管理。”劉勇剛建議,根據系統中的真實合約和記工數據,為工人薪資支付提供准確依據,切實保障工人合法權益。
營造有利於建筑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政策環境,還要充分激發企業和工人雙方積極性。
出台行之有效的幫扶政策,鼓勵、支持和保護在建筑工人培育方面做出貢獻的企業。例如,取消人工費定額,由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自主定價,鼓勵“優工優價”﹔響應農民工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社會訴求等。這些幫扶政策能有效確保農民工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機會,助力農民工向職業化、市民化轉型。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骨干力量。”劉勇剛在建議中指出,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建筑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育新時期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的關鍵選擇。(王波、實習生張欣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