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2024年9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完成國家備案和地方登記

競速大模型 四川從垂直賽道入局

2025年01月18日07:49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競速大模型 四川從垂直賽道入局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已備案信息: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國共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在國家網信辦完成備案,105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或功能在地方網信辦完成登記。記者梳理發現,四川共有長虹雲帆、曉模型XPT、海藝繪畫大模型、智媒大模型等9款應用完成國家備案和地方登記,數量居全國第六位。

  近年來,從“百模大戰”到“千模競技”,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各地搶抓機遇,紛紛推出大模型扶持政策,完善配套支持。競速大模型,四川發展如何?又該如何破局?

  瞄准垂直賽道 越來越多川企嶄露頭角

  四川的大模型有何特點?從已完成備案和登記的9款應用看,相關企業均立足自身基礎和產業優勢,聚焦垂直大模型發展。

  於2024年3月完成備案的長虹雲帆,聚焦智慧家電領域,是四川首個成功備案的人工智能模型。

  “大模型不僅提升家電的智能化水平,也拓展了多元化場景。”長虹雲帆AI大模型產品負責人康路介紹,該應用具備多維感知、多重理解、多任務管理等能力,不僅能精准搜索電視節目,還能和電視就節目內容進行交流。“以前,如果要看某部電視劇,需要給出明確的指令,現在給出演員的名字、故事大概、某個情節,都能搜到。此外,如果想更深入了解一些劇情,也可以追問,讓智能電視給出答案。”

  瞄准垂直賽道,解決行業痛點,越來越多的四川企業在細分領域嶄露頭角。

  在智能制造領域,成都數之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於工業缺陷檢測領域大模型打造智能檢測產品,可幫助企業對工業品進行缺陷檢測。該公司董事長傅彥表示,檢測准確率高達99%,可幫生產企業節約超八成的人力成本。在政務服務領域,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大模型MT-WorkGPT,並基於該模型打造了麻辣燙數字人、自貢燈會數字人等產品。在文化創意領域,成都海藝互娛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海藝繪畫大模型,讓用戶無需任何專業技能,就能設計個性化圖片。在媒體領域,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打造的“智媒大模型”和“智媒雲大模型”,聚焦傳媒行業生產需求和使用場景,優化融媒採編流程,提升數字媒介創作能力和國際傳播效能。

  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四川發布了34個本土垂直大模型,涉及智能制造、文化旅游、醫學診療等領域。未來,四川還將結合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支持研發更多細分領域大模型,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模型集群。

  深挖“隱性”數據 “因材施教”突破數據關

  大模型的發展,離不開算力、算法、數據的支持。

  算力的大小,決定了大模型的訓練速度。因此,一些企業不得不將大部分成本投入算力之中,以實現“大力出奇跡”。一名智能制造行業垂直大模型產品負責人介紹,他們的訓練成本七成用於算力,推理成本九成用於算力,每年花在算力上的成本上百萬元。

  比算力更令人頭疼的是數據。“與通用大模型相比,垂直大模型更像一個‘專才’,需要足夠豐富和高質量的垂直行業訓練數據。”一名醫學診療大模型企業代表說,醫療行業的大量知識並沒有在互聯網上呈現,甚至很多是醫生經驗性的認知積累,行業內擅長復雜推理的專家,其最具價值的思維框架、思維模式遠未文檔化或數字化。“行業垂直大模型瞄准特定的行業和需求,但目前訓練的數據來源主要是互聯網等渠道,如果沒法挖掘出這些‘隱性’數據,將限制大模型的訓練效果和應用性能。”

  對垂直大模型來說,數據既是難點,也是成敗的關鍵。

  突破數據關,需要不斷沉澱和積累。“本草智庫”中藥全產業鏈大模型技術負責人陳偉介紹,他們花了10多年,建立含2000余萬個實體和超20億個關系對的知識圖譜,生成一系列覆蓋中藥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數據,讓大模型在中藥種植、質量控制、藥物研發等中藥全產業鏈關鍵環節中具備決策支持能力。

  突破數據關,離不開“因材施教”。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架構師謝治宇說,就訓練大模型而言,參數的數量並不是最重要的,工程化過程中的調優才是真正的考驗。“垂直領域不同類型的數據進來之后,需要專家總結成不涉及隱私信息的領域知識,‘合成’為大模型的‘專業教材’,才能研發出更有針對性的產品。”

  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四川正推動政務、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公共數據搜集,鼓勵企業基於業務數據積累,開發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高質量數據集,推動不涉及隱私和公共利益的數據市場化交易。

  做強產業鏈 加快大模型應用落地

  “爭奪大模型,就是爭奪下一個技術時代的基礎平台。”四川省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秘書長陳章說,經過幾年發展,四川已匯聚130多家大模型相關企業,其中高相關企業有90多家,覆蓋基礎層、產品層和應用層等產業鏈各領域,構建起良好的生態。“但是,超九成企業分布在產業鏈的技術層,涉及上下游的供應商相對缺乏。”

  對於這一點,企業感觸更深。“四川各個環節都能做,但能做精的不多。”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嚴帥說,如產業鏈上游的數字人形象,能做到高仿真級別的,四川很難找到。

  從下游應用看,成都數之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場主要在省外。“作為一家四川企業,我們90%以上的客戶都不是四川的。”傅彥呼吁,四川應聚焦應用層推出更多引導政策。

  情況正逐漸改善。2024年12月25日,AI助手Kimi所在的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與成都科創生態島簽署協議,未來將深耕大模型數據優化,搭建應用場景。再早之前,成都中科創達軟件有限公司與火山引擎舉行深度合作簽署儀式,將建立和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聯合實驗室,攜手推動大模型的科研成果在車端和智能硬件端轉化和應用。

  主流通用大模型企業與四川的合作加密,將進一步加快大模型應用落地。“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抓應用塑生態。”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將圍繞重點行業應用需求,著力引進國內先進通用大模型,助力示范場景打造,同時推動大模型在制造業、服務業各環節融合應用,賦能千行百業轉型提質。“此外,我們還將積極開展大模型供需對接活動,推動相關行業數智化發展提速,加快人工智能向新質生產力轉化。”(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杲)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