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僅半月 成都為何行走大灣區?
新年開局,粵港澳大灣區,成都市新年首站投資促進系列活動拉開帷幕。
“2025年僅過去了半個月,成都就來到大灣區,展現出了奮進拼搏、擁抱開放的城市姿態。”活動中,玉湖冷鏈副總裁、成都公司董事長王駿頗為感慨。
行走大灣區,每一步都踏出了成都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的勢頭和勁頭,一路走來,是一座城市對標先進、追求卓越的決心和信心。
勢頭從何來?
跨越千裡的產業聯動
去年底,深圳元戎啟行科技有限公司團隊前往成都,同成都長城汽車研發有限公司成都負責人涂慧勛見了面。
在智能座艙方面,元戎啟行同長城汽車有比較深入的合作。讓元戎啟行團隊成員印象深刻的是,涂慧勛極力推薦元戎啟行到成都來。
去年3月,長城汽車西南研究院落地成都。在涂慧勛看來,成都有著完善的產業布局和政策優勢,大力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為智能制造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何進一步發展?對企業來說,需要拓展市場,對城市而言,需要延伸產業鏈,“我們都需要像元戎啟行這樣的企業,一起干!”
涂慧勛看重的是兩地企業聯動打開的更大市場,玉湖冷鏈副總裁、成都公司董事長王駿則看到了兩地通過協作創造的更多可能,“沿海城市具有海運優勢,而通過中歐班列,成都不斷提升陸上暢達能力。”
互促互惠,推動兩地產業協同發展,在這次活動中,這一邏輯格外清晰。
在大灣區,成都市投促局、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科技局分別圍繞產業合作、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等主題,舉辦市級層面投資促進活動,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成都高新區、雙流區、簡陽市等11個區(市)縣根據各自產業稟賦、區域特色,錯位開展11場專題投資促進活動。
1月16日下午舉辦的“攜手灣區 共創未來”2025成都(灣區)投資促進活動上,正成星網衛星互聯網研發智造總部基地、深圳千巡科技巡檢機器人研發制造基地、深圳鼎晟創新聯營項目等38個重大產業化項目簽約成都,項目總投資265.72億元。
溫暖從何來?
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
“溫暖!”談及參加此次活動的感受,深圳元戎啟行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合伙人劉念邱脫口而出。
“我們是漂在深圳的四川人,今天我們感受到了來自家鄉的溫暖。”深投控派駐力合科創監事會主席劉彥孜發出感慨。
“溫暖”一詞,在活動現場頻頻出現,但在王駿的眼中,這個詞語有更具象的模樣。
2024年11月12日,玉湖冷鏈(成都)交易中心開啟試運營,被視為冷鏈“航母”。目前,園區已有超過600家商戶入駐,每天的進出庫貨量約2000噸。
“這一切的背后,是成都城市發展和營商環境的持續向好。”王駿提到了去年9月在成都啟動的“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常態化服務企業工作。
“我們冷鏈交易中心的冷庫用電負荷較大,電費是主要的經營成本之一,如果借助光伏發電,每年將節約500萬元以上電費。”不久前,王駿在成都政企交流微信群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市供電局主要負責人便親自帶隊上門研究解決企業問題。
“扁平化帶來高效率,不僅使我們的問題得到了快速解決,各家企業也能在群裡看到別的企業面臨的困難,可以加深交流。”這是王駿感受到的溫暖。
回應企業訴求,解決企業問題。截至1月10日,成都全市共走訪服務企業6.22萬戶,線上線下聯動收集急難愁盼問題和訴求建議2.01萬個,辦結1.99萬個,辦結率99.38%。
“娘家人”很溫暖,而在成都,所有民營企業都有“娘家人”。
去年11月14日,成都市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現代產業發展促進中心)投運。從此,成都多了一個推動民營經濟和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專門工作機構。
每周都會有10場左右的資源對接活動在中心舉行,“民企會客廳”長期扎根於此,並且保持“一周見兩次”的頻率。截至1月10日,中心已累計開展23期“民企會客廳”活動,覆蓋554家企業,“小切口”聚焦507家企業433件訴求,均已協調解決。成都“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營商環境新品牌持續擦亮。
信心從何來?
托起夢想的奮進之城
1月5日,成都與深圳之間的夜間動臥列車正式開行。看到這一消息后,深圳酷酷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鄭小霖迅速發了一條朋友圈。
“人員的加速流動會形成更多的產業互動。”鄭小霖認為,這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又一次機遇。除了通道建設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讓鄭小霖看好成都的,是他心中的這座城市一直在生長。
“我們原來做工業模具,成都工廠可能一兩個月才能做出來,但深圳最多用10天。”鄭小霖說,這是當初他在成都上學,卻最終選擇深圳發展的原因。
“現在,成都引進了很多高新企業,同樣具備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作為內地城市,它與沿海城市在營商環境上的差距也基本被填平了。”在鄭小霖的眼中,成都還是全國最好的消費市場之一,同時具備很好的人才資源。回蓉發展成了鄭小霖的願望。
和鄭小霖經歷相似、感受相同的,還有深圳藍影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杰。
藍影醫學主要從事醫療設備的設計、開發和銷售,目前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了20%左右。“四川是一個醫療大省,成都的醫療資源尤為豐富。”鄭杰說,目前公司在成都的業務很多,下一步將加大產業上的投資力度,“公司正考量是否去成都建立產業基地。”
“上學那會兒,覺得成都很安逸很舒適,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感受到,成都不僅有安逸的生活,更有創新創業的環境。”說到成都的生活,鄭杰會心一笑,“這是一個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地方,是我們向往的地方。”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吳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