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短劇”第一季上線,觀看量迅速破千萬,網友點贊——
“人民短劇,看著挺帶勁”(“融”觀中國)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海報設計:人民網 李丹陽 |
![]() |
“人民短劇”《神仙游》拍攝現場。 |
![]() |
《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附頁。 |
![]() |
掃碼觀看人民短劇 |
2024年國慶期間,一部由人民日報海外版俠客島、人民網黨建創新部、人民日報文化傳媒、開心麻花聯合出品的“人民短劇”登陸互聯網,引起各界關注。
第一季《故事新編》共包含5集短視頻:《飛天》《盛世琴音》《黃風嶺傳奇》《神仙游》《奶奶的AI》。該劇以“穿越”為主要表現形式,讓不同時空的人物彼此對話,在今昔對比中展現新中國成立75年來的滄桑巨變。
作為媒體融合發展的創新探索,“人民短劇”《故事新編》一經發布,觀看量迅速突破千萬,登上抖音熱搜榜,網友好評不斷。
用好創意講出好故事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
“能不能用微短劇這個‘新形式’,來講75周年這個‘大主題’呢?目前還少有人這麼做過。”說干就干,“人民短劇”項目組開始集結。
找准了新形式,還得有金點子。眾聲喧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注意力是稀缺資源。想把重大主題報道做出新意,找到抓住人的創意、講出小切口的故事才是關鍵。
為此,主創團隊提前半年策劃,對創意設計、劇本結構反復推敲。最終選擇“穿越”作為主要表現形式。
“75年是個跨度很長的歷史時段,但微短劇又要求簡潔、直給。想要在5分鐘之內把成就展現出來、情緒傳遞到位,隻能對時空做‘折疊’,我們自然就想到了穿越。”“人民短劇”項目策劃、俠客島微博編輯張少鵬說。
於是,在主創團隊的設計下,一系列“腦洞大開”的故事“穿越”而來——
《飛天》中,“世界航天始祖”、明代官員陶成道穿越,在與現代中國航天工作者、愛好者的對話中,感受新中國的科技進步﹔
《盛世琴音》裡,大唐琴師穿越,在與現代古琴愛好者的齊奏和鳴中,體味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黃風嶺傳奇》中,現代人穿越成孫悟空和黃袍怪,帶著植樹造林的決心,把黃風嶺變成了綠水青山﹔
《神仙游》裡,晚年身患腿疾的徐霞客穿越,體驗高鐵帶來的神仙出游,感慨交通建設的滄桑巨變﹔
《奶奶的AI》中,臥床多年的奶奶與孫女“靈魂互穿”,在孫女的世界中體會現代智能生活的便利。
幽默的對白、生動的表演、精良的制作,讓觀眾在笑點與淚點中,自然產生對家國情懷的共鳴。
這一設計得到了多方好評。不少年輕網友留言,“愛了愛了,是00后的菜”。
在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谷疏博看來,運用當下深受年輕一代歡迎的“穿越”元素作為連接古今的橋梁,既豐富了劇情內容,又增強了觀賞性。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楊奇光認為,選擇微短劇這個輕量化的傳播形態很明智,以小切口講述有趣的故事,也易於引發更多人的共鳴。
以專業化打造高品質
好創意要落地,離不開專業的執行。為呈現最佳效果,主創團隊高度重視拍攝細節,對選角、道具、妝造、設備、后期等各環節都精益求精。
“豎屏比橫屏對細節的要求更高。因為豎屏多是近景和特寫,任何細節都會被放大。”“人民短劇”項目策劃、人民網黨建創新部主編周晶說,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大家對這一項目展現出的熱情。
在橫店拍攝期間,團隊遇到台風,一連數個雨天,對外景戲份構成很大挑戰。拍徐霞客的戲,是在遠離市區的一座山頂,不遠處就是懸崖。“當晚下起了雨,但沒有一個人說暫停,工作人員第一反應是把設備保護好,演員們也冒雨拍完了這集。大家齊心協力搶進度,現場氛圍很讓人感動。”周晶說。
徐霞客的扮演者,是開心麻花簽約演員王彥凱,他也擔任了《故事新編》的編劇和聯合導演。在他看來,短短5天的拍攝,每天都是高強度的“痛並快樂著”。
在場面最大的劇集《盛世琴音》中,團隊不僅要還原唐朝街景、人物造型,還要調度群眾演員超100人,按劇情要求特制多種手工道具。“我們的道具制作團隊真的是‘手工達人’,解決了很多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甚至還調動了很多身邊朋友的資源。一切都是為了作品。”王彥凱說。
精心打磨好作品,根本目的是打動人。在評選最感動的故事時,“人民短劇”《故事新編》的導演張瀟把票投給了《奶奶的AI》。在這集短劇的結尾,自知即將離開人世的奶奶用AI制作了一張相片,上面是年輕時的自己與孫女的合影,她給孫女留言:要記住奶奶最好的樣子。
“我記得很清楚,拍這段時,現場每一位工作人員,無不被感動落淚。原本在監視器前偷偷抹淚的我,一回頭才發現,原來大家都在抹淚。”張瀟告訴記者,把AI引入劇情是一個很好的新嘗試,“不僅感人,更傳遞出科技向善的價值觀。那一刻,AI真的變成了愛”。
讓谷疏博印象最深的則是《飛天》。隨著一聲聲“點火”“起飛”的指令回響,不僅回顧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軌跡,更致敬了中華民族無數勇敢追夢者的不懈堅持。“這個結尾處理,激活了潛藏在觀眾內心深處的文化基因與價值認同。”谷疏博說,“我每次觀看都不禁為之動容”。
在新賽道唱響主旋律
近年來,微短劇因其故事性強、篇幅短小、節奏明快,符合網絡傳播時代的用戶接受習慣,影響力持續上升。
據行業機構測算,2024年中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到5.76億人,佔整體網民的52.4%,其市場規模超500億元。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高速發展的微短劇,如何去粗取精、提質升級?
“優質的微短劇,對於弘揚正能量、凝聚社會共識十分重要。”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開和表示,當前網絡上各種“擦邊”、低俗的微短劇仍有不少,“我們亟須發展真正能夠鼓舞人、傳遞正向價值觀念的微短劇,人民日報社推出的‘人民短劇’,可謂恰逢其時”。
陳開和把“人民短劇”的特點概括為三個“融”:一是融匯各界,人民日報社的融媒體工作室攜手開心麻花,強強聯合、形成合力﹔二是融通古今,巧用“穿越”手法,將古人的偉大夢想與祖國的發展現實融為一體,感染力強﹔三是融聚上下,內容接地氣、貼近民生。
“‘人民短劇’講述的是觀眾有切身體會的故事,這些故事能讓大家感受到,我們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充滿著上下同心、奮發有為的豪情力量。”陳開和說。
這種情懷也感染著世界各地的華夏兒女。“人民短劇”第一季《故事新編》上線后,被葡新報、歐洲僑報、非洲時報等多家海外華文媒體網站轉載。
“這是人民日報社媒體融合發展的一次積極探索。”“人民短劇”項目策劃、人民日報傳媒廣告有限公司新媒體部副總監毛文正說,“我們既渴望突破自己,把重大主題報道做得更接地氣、更有溫度﹔也希望能影響受眾甚至行業,讓我們的產品推動微短劇行業走向內容精品化、優質化。”
“人民短劇”在輿論場和同行間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黃風嶺傳奇》評論區,網友們留言好評不斷:“改得不賴,期待‘爆改’女兒國、火焰山!”“生態保護,這波宣傳上大分”……不少行業觀察類自媒體專門發視頻分析解讀“人民短劇”,表示“央媒的腦洞比我們想象中更大,執行力也更強”“看著挺帶勁”。
“央媒主動涉足微短劇領域,不僅為網絡視聽產業注入新的動力,同時也拓展了自身的發展邊界與業務形態,為媒體轉型變革提供了有益經驗。”谷疏博說,“‘人民短劇’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是對守正創新理念的具體落實,它証明正能量也可以充滿網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