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博物館裡 相似字易混淆誤解 中英文標識不一致 文物名稱印刷有誤

觀眾:標識不准確 館方:將盡快更正

2025年01月02日08:05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觀眾:標識不准確 館方:將盡快更正

  逛博物館時,通過展板上的文字介紹,我們能了解到文物展品的內涵和背景。近日,有觀眾反映成都三家博物館在標識、展板文字及文物信息等方面存在不准確的問題。為了核實情況,記者前往這三家博物館進行了實地調查。

  “四川自貢大山鋪”譯為“重慶北碚”?

  中英文標識不一致引發疑問

  “這個恐龍到底是哪裡來的?”日前,有觀眾稱在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中一具“渝州上龍”的復原化石前,展板文字介紹中文版寫著它的產地為“四川自貢大山鋪”,而對應的英文版卻寫的是“重慶北碚”。

  此外,還有眼尖的觀眾發現,在一層“礦產資源廳”的一處介紹中將《天工開物》誤寫為《天宮開物》。記者了解到,《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發明家宋應星。書名中的“天工”出自《尚書》:“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代表的是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職責。

  針對觀眾反映的問題,記者聯系到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已經收到觀眾的建議,並反饋給了博物館相關負責部門,將盡快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勘正。

  是“鏃”還是“簇”?

  文物介紹中兩個字易混淆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裡,我看到一件文物的介紹中名字寫的是‘骨箭簇’,但是同一個展櫃裡另一件文物名字寫的是‘銅箭鏃’,兩個‘簇(鏃)’不一樣。”2024年11月29日,來自廣東的安先生在參觀完博物館后,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安先生告訴記者,“我曾經在廣東省博物館2023年的敘利亞主題特展中也出現過一樣的問題。兩個字雖然看似相似,但讀音和意思都有區別。我認為‘鏃’字才是最准確的,讀為zú,專指箭頭,可釋為‘銳利’。”安先生說,自己本打算向館方反映此問題,然而留言簿已寫滿,於是便放棄了。

  2024年12月24日,記者前往金沙遺址博物館,在第二展廳中找到了該游客描述的展櫃,發現對於“箭鏃(簇)”的文字介紹確實存在兩種不同的寫法。隨后,記者聯系到金沙遺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觀眾所提到的兩個字有通用的情況,但為避免混淆和產生誤解,館方決定將文字統一使用為“鏃”,接下來將進行替換。

  是“仕女擁衾圖”還是“侍女擁衾圖”?

  紙質參觀券上文物名稱不准確

  “終於能看到張大千的畫了,而且還拿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參觀券,唯一的瑕疵就是票上畫作的名字好像不准確。”近日,一名觀眾在參觀完四川博物院最新揭幕的“石壁丹音——四川博物院藏張大千敦煌考察文物展”后,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多張打卡新展的留念照片,而圖片中的參觀券上將“仕女擁衾圖”寫成了“侍女擁衾圖”。

  記者來到四川博物院,起初並未找到該參觀券免費領取的位置,詢問工作人員后,才領到了一張券。記者看到,券面上的張大千畫作的名稱標注為“侍女擁衾圖”,而在四川博物院官方網站中,記者看到張大千畫作的准確名稱為“仕女擁衾圖”。

  針對該問題,四川博物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感謝觀眾對於四川博物院及其周邊產品的喜愛,該觀眾提到的參觀券是博物院曾印發的紙質門票,但已經多年未使用,目前館中可能仍有少量存貨並存在印刷錯誤,該券未公開發放,但若有需要仍可以咨詢領取,發完后續將不再提供。今后將繼續提高服務質量,為觀眾提供更好的參觀體驗。(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王茹懿 文/圖)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