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經濟形勢怎麼看?
成都有潛力、有動力、有環境

歲聿雲暮,一元復始。2024年12月31日,市委經濟工作會議舉行,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
與會各方表示,2024年是成都發展承壓前行、砥礪奮進的一年,深入貫徹黨中央和省委各項決策部署,成都加快將國家戰略賦能轉化為城市發展勢能,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成功實現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蓄勢之年。會議認為,做好2025年經濟工作,成都具備供需結構優化提質的韌性潛力、重大產業項目加速落地的強勁動力以及常態長效助企紓困的良好環境,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採取超常規工作舉措,打好“組合拳”,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城市有潛力
促消費、擴投資空間十分廣闊
接受記者採訪時,有與會人員提到,面對2024年經濟運行中的挑戰,成都社消零保持增長,彰顯出蓉城輻射西部地區3.8億人口的腹地優勢和韌性活力。
對於2025年如何進一步提振消費,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成都市商務局黨組書記邱長寶已有初步計劃:市商務局將加強促消費活動統籌策劃力度,全年打造“其樂融‘蓉’”“欣欣向‘蓉’”“‘蓉’幸之至”三大主題消費季,結合世運會、糖酒節等活動,商、旅、文、體、展聯動協同,將活動流量轉為消費增量。“同時,我們將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謀劃發放汽車、服飾、3C、餐飲、蓉品優選等多輪次特色消費券,激活消費潛力。”
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王道明表示,促進居民就業、提升居民收入,他們將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持續做好高校畢業生全周期就業服務,實施農民工轉移就業促進行動,加強就業困難人員精准幫扶,健全“蓉易就業”基層服務機制,全域布局建設基層服務站點,加快構建城區15分鐘、鄉村輻射5公裡的就業服務圈,全力促進勞動者就業增收。
採訪過程中,多位參會人員表示,2025年國家和省級層面還將採取專項舉措,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屆時成都促消費、擴投資的空間將仍然十分廣闊。
城市有動力
新產業、新賽道正高速成長
數據顯示,2024年,成都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綠色氫能等新興產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大家認為,這是成都持續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大力實施制造強市戰略,煥新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用新賽道、新產業的高成長性,加快培塑戰略競爭新優勢的生動寫照。
“會議提出,要健全‘6+6+6’現代工業發展體系。”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黨組書記、局長、主任趙春淦表示,對於下一代移動通信、量子科技等六大未來產業,成都將全力以赴搶賽道,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要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堅定制造強市不動搖,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國企要擔當。” 成都設計咨詢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九利說,他們將堅持創新引領打造高科技企業。強化城市規劃建設關鍵技術創新,推進科技成果向產品和業務轉化,深化數字化、智慧化業務轉型,持續發展新質生產力。
大家認為,隨著2025年一批重大項目進一步釋放產能,一批牽引性重大產業化項目落地,一定會在成都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城市有環境
營造常態長效助企紓困的營商環境
2024年,成都開展“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常態化服務企業工作,營造常態長效助企紓困的良好環境。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20日,全市共走訪服務企業7.2萬戶(含工業類),11月底前全市共收集企業訴求2.42萬條(含工業類),已辦結2.38萬條,辦結率98.27%,為成都經濟發展按下加速鍵。
此次會議,來自不同行業的民營企業代表受邀參加。會上,成都縱橫自動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發展總監江俐琳邊聽邊記,走出會場時,她手中的會議材料已做上密密麻麻的筆記。記者注意到,其中一句話被她畫下橫線突出強調:持續壯大民營經濟。“成都將拓市場、降成本、優場景、搭平台,綜合運用市場化方式支持企業發展,這讓我們在蓉發展信心倍增。”江俐琳說道。
以“金融活水”助力產業和企業發展,市委金融辦常務副主任梁其洲介紹,將實施重點領域金融服務提升行動計劃,加強“融資紓困”一對一服務,全力做好重點項目、重點企業融資服務保障。“我們還將建立市縣兩級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指導區(市)縣建立縣級和銀行機構兩個專班,扎實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並持續推動‘蓉易貸’平台上線金融產品,深化公共數據共享應用。”
會議指出,堅持問題導向、用戶思維,有效打通企業困難訴求反饋、解決渠道,千方百計為企業拓市場、降成本、給場景、搭平台,將不斷提振市場主體的信心。在2025年,成都將繼續常態開展“進解優促”工作,有效促進市場主體降本增效、釋放活力,從而更好為經濟發展夯實底部支撐、筑牢堅實基礎。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白洋 劉飛 孟浩 李艷玲 吳茜 劉泰山 李長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