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從種子到中藥制品都有標准技術規范

解碼“川產道地藥材”進擊之路

2025年01月01日08:3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解碼“川產道地藥材”進擊之路

2024年12月26日,茯苓採收進入尾聲。在廣元市昭化區元壩鎮中梁村的昭化茯苓現代林業園區裡,村民們正忙著採挖茯苓。“2024年,我們基地預計可實現產值2000萬元。”看著豐收的茯苓,廣元市佳華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商婕面露喜色。

廣元茯苓已獲得四川省首個“川產道地藥材”認証。“有了‘川產道地藥材’的認証,我們可以在藥品標簽中醒目標識,茯苓銷路更好了。”商婕說。

作為中醫藥大省,四川擁有86種道地藥材。廣元茯苓為何能成為四川首個“川產道地藥材”?其他道地藥材發展情況如何?近日,記者走訪了省內多個藥材主產區,解碼“川產道地藥材”的進擊之路。

廣元茯苓通過“川產道地藥材”認定

2019年,四川啟動川產道地藥材全產業鏈“三標准五規范二體系”建設工作。具體而言,三標准為:種子種苗標准、藥材及飲片標准、商品規格等級標准﹔五規范為:良種繁育技術規范、種植與養殖技術規范、採收及產地初加工技術規范、產地趁鮮加工與炮制一體化技術規范和包裝貯藏運輸技術規范﹔二體系則為:質量追溯體系和備案與監管體系。

廣元茯苓種植歷史悠久,其兼容性多糖、茯苓酸等單項指標全國排名第一。2020年7月,廣元在全省率先啟動“川產道地藥材全產業鏈管理規范及質量標准提升示范工程”,並建立茯苓“三標准五規范二體系”(以下簡稱“352”標准體系)。2024年10月,廣元茯苓被認定為四川首個“川產道地藥材”。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李敏表示:“廣元茯苓‘352’標准體系填補了國內茯苓種植種苗標准空白,先進的種植方式不僅讓鬆林利用率由16%提升到28%,也全方位提升了茯苓的藥材質量。”

目前,廣元已建成全國面積最大的有機茯苓種植基地,種植面積1.2萬畝,年產值1億元。

川產藥材走出多樣進擊之路

2024年12月25日,天冬主產區內江市東興區,四川天草潤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東海正忙著清點貨品,准備參加由中國農業大學組織的“頭雁”年貨節,“我們已開發出內江天冬原漿啤酒、天冬蜜餞等產品20多項,廣受市場歡迎。”

這得益於近年來內江開展的天冬新品種研發、質量標准化研究等。“從種子種苗繁育到加工技術,都有嚴格規范,保証了天冬的質量。”東興區中醫藥大健康產業推進中心副主任劉雄偉介紹,目前,四川天草潤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內江天冬規范化種植示范建設基地已成功申報四川省中藥材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基地。

在“中國麥冬之鄉”綿陽市三台縣,2024年已啟動“352”標准體系建設,針對麥冬藥材生產全過程的痛點、難點進行技術攻關,並制定企業可操作應用的技術規程或標准,提升中藥材品種的品質,實現優質優價。

目前,三台縣的麥冬、內江的天冬相關產業已初步成形,兩大產業產值已達50余億元,未來有望突破百億元。

以中藥材標准化助推三產相融

從種植養殖到配方使用,中藥產業橫跨一二三產業,任何一個環節都將影響整個產業發展和產品質量安全。省藥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推動中藥材標准化體系建設,將有力推動四川中藥材資源保護利用,提升中藥質量標准,全面提升川產道地藥材全產業鏈發展水平。

在廣元,以廣元茯苓為核心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鏈條不斷建強完善。以主產區昭化區為例,該區通過“公益林+”發展方向,讓茯苓生長環境仿野生化,既保護公益林又促進農民增收﹔通過茯苓發展起林下康養旅游、中醫醫療服務、中醫藥健康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2023年,該區共發展茯苓8000畝,實現綜合產值7100萬元,帶動戶均增收8400元以上。

在三台縣麥冬產業發展工作專班綜合協調組組長張明看來,完成麥冬“352”標准體系建設,推動麥冬全產業鏈標准化發展,將促使麥冬屬性由初級農產品轉變為加工后中藥材產品,可提升其附加值,帶動本地農戶增收,促進本地一二產經濟效益提升。

經過幾年努力,目前,四川已建設一批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成世界最大的中藥種質資源單體庫﹔發布《四川省中藥材標准》《四川省藏藥材標准》等多項中藥材地方標准﹔打造一批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優質道地藥材生產基地,省級中藥材現代農(林)業園區達17個,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達10家。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敏 陳宇 任紫鑫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