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如何堵住非法獵捕售賣野生獼猴的漏洞?

達州市擬探索“行刑銜接”機制

2024年12月27日09:48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如何堵住非法獵捕售賣野生獼猴的漏洞?

“案子破了,我們卻高興不起來。”12月25日,達州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隊副支隊長李文燕對記者說。此前,達州、甘孜、阿壩警方聯手,成功偵破一起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扣押涉案獼猴1104隻,涉案價值1.36億元,挽回10個瀕臨滅絕的獼猴野外種群(本報此前曾報道)。

復盤這起公安部督辦案的偵辦全過程,李文燕多次提及“反思”一詞。在她看來,案件背后暴露出諸多問題亟須破解,珍稀野生動物保護,依然任重道遠。

問題一:誰在大量收購獼猴?

四川警方偵破非法捕獵售賣野生獼猴案,斬斷了一條從西部延伸至東部沿海的黑色利益鏈。這條利益鏈條,末端伸向了哪裡?

“獼猴末端收購者,主要是高校實驗室、醫藥企業和一些科研機構。”辦案民警介紹,合法收購獼猴需齊全的手續,同時須接受多個職能部門監管。上述案件中,具備合法養殖獼猴資質的重慶城口某養殖場,是非法售賣野生獼猴的關鍵一環。

經查,2022年以來,涉案犯罪團伙先后30次以每隻2萬元價格,非法收購野生獼猴467隻。而后,以正規繁殖獼猴的名義,以每隻13.5萬元的價格出售到山東、重慶等地,非法獲利2400萬元。

記者注意到,2022年,國內多家知名生物醫藥公司瘋狂“囤猴”,實驗用猴身價大增,一隻成年獼猴最高可賣到16萬元。

問題二:野生獼猴如何“洗白”?

據《金融投資報》報道,在2020年,國內實驗猴內需為4萬隻,超過國內實驗猴每年出欄約3萬隻的生產能力。

“市場需求大,成交價格高,是一些人鋌而走險的誘因。”李文燕舉例說,上述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之一、養殖場老板賴某偉,2020年以前養殖場收入都在1000萬元以下,到了2021年、2022年,養殖場收入猛增到7500萬元,究其原因,就是非法收購了野生獼猴。

經查,賴某偉等人長期大量從甘孜、阿壩等地非法收購野生獼猴,與合法馴養繁殖的獼猴混合出售。在養殖場內,犯罪團伙通過偽造猴牌、偽造繁殖檔案等手段,“洗白”野生獼猴身份后,再披著所謂合法外衣,堂而皇之地出售。

問題三:監管漏洞出在哪裡?

跨省作案、多次作案,是上述案件中犯罪團伙的顯著特征。為犯罪行為提供掩護的養殖場,在整個非法販賣獼猴利益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合法養殖的獼猴,必須有‘猴牌’,相當於是獼猴的身份証,可以追根溯源。”李文燕介紹,民警在偵辦案件過程中發現,養殖場在“洗白”野生獼猴身份時,大多數工作都是由場內獸醫一人完成,說明監管存在不到位的問題,或者特殊養殖行業監管機制上還存在漏洞。

李文燕認為,類似案件的預防、查處,仍需要在部門協作方面加強合作。隻有多個部門和公檢法等形成了監管合力,才能真正堵住漏洞。同時,還要加大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讓大家有所為、有所不為,讓全社會參與進來。

問題四:行刑銜接能否破題?

在上述案件中,被公安機關扣押的1104隻獼猴,因長時間被人工圈養,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不再適合放歸山林。

辦案民警調查發現,涉案的獵捕人員雖然分布在省內不同的地方,但他們常常認定一個有獼猴種群的山頭,然后長時間不停地捕獵,有些種群損失野生獼猴數超過100隻。

“林業、自然資源等行業部門,監管力度要加大,執法部門的‘行刑銜接’機制落地、落實,也需要加大力度。”李文燕認為,無論是哪個部門,隻要有職責在肩,都應從類似案件中進行反思,不斷改進工作。尤其是,要防止以罰代刑、有罪不究、降格處理等現象發生。

李文燕表示,下一步,他們將積極探索“行刑銜接”機制在達州落地生根,與各級檢察機關一道,探索與行政執法機關、行政監察機關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及時將行政執法中查辦的涉嫌犯罪的案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努力破解野生動物保護難題。(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