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儲備“四梁八柱”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在12月26日結束的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會議期間,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劉煥鑫為我們盤點了“大國糧倉”米袋子。
據介紹,今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統籌市場化收購和政策性收儲,加強糧食收購工作組織協調,持續優化為農為企服務,多措並舉暢通農民售糧渠道,確保糧食顆粒歸倉。預計今年糧食收購量將達到8400億斤左右,連續兩年穩定在8000億斤以上。
新季秋糧收購呈現進度快、購銷活、庫存增的特點。截至目前,全國累計收購秋糧超3700億斤,較上年同期快10%左右。南方地區中晚稻收購已接近尾聲,東北和華北地區玉米收購進入春節前農戶售糧高峰。從監測情況看,各類經營主體購銷活躍,東北地區玉米深加工企業開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滿負荷生產。企業建庫存意願增強,玉米商品庫存穩步增加,同比增長30%以上。
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托底作用有效發揮。中晚稻上市以來,先后在河南、江蘇、黑龍江和安徽4省啟動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共布設收儲庫點228個,總倉容1136萬噸,目前已收購最低收購價稻谷100多億斤,較好地滿足了農民售糧需求,穩定了市場預期。
截至目前,全國糧食應急保障企業達6.8萬家,糧油應急日加工能力170多萬噸,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得到穩步提升。
大國儲備,現代化的糧倉要看數量規模,也要看綠色科技水平。目前我國基本形成與糧食生產、儲備和流通相適應的糧食收儲保障體系。
劉煥鑫說,從總量看,我國糧食倉儲設施規模逐年遞增,有效滿足糧食收儲需要。截至2023年末,全國糧食標准倉房完好倉容超7億噸,較2014年增長了36%。從倉型結構看,糧倉類型多樣,能夠滿足不同功能需要。
從倉儲性能看,“十四五”以來,國家新建和改造升級倉容超6500萬噸,倉房氣密、隔熱等關鍵性能明顯提升,糧倉綠色儲糧功效和性能不斷升級。目前全國實現低溫准低溫儲糧倉容2億噸,應用氣調儲糧技術倉容5500萬噸。根據調查,我國糧庫糧食儲藏周期內綜合損耗率控制在1%的合理預期范圍內。
大國儲備,離不開糧倉建設的硬件,也離不開制度建設的軟件。“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構建大國儲備體系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對涉及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重大問題作出制度安排。糧食安全保障法等相繼頒布實施,相關地方性法規陸續出台,保障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的法治手段更加有力。大國儲備的‘四梁八柱’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劉煥鑫說。
(據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記者王立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