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次“請纓”到組建一支隊伍
專解居民雞毛蒜皮煩心事

紅星便民服務隊進行理發服務。
“家裡菜刀鈍了,哪裡可以磨菜刀?”“衣服破了洞,哪裡可以縫補?”“廁所水管漏水,哪裡可以找到人上門維修?”……這些“雞毛蒜皮”的瑣事、煩事,是不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但對龍泉驛區龍泉街道公園路社區的居民而言,這些瑣碎難題,如今已成為社區幸福的關鍵。
瑣碎難題是怎樣轉化為幸福指數的?時間需要回溯到2019年。“小區樓道燈壞了,老人上下樓不方便。”某一天,社區微信群出現了一條居民留言,看到消息后,社區退役軍人李愛民自告奮勇地前往居民家中幫忙,短短10分鐘時間,燈光重新照亮了老人回家的路。
“單靠社區干部的力量,肯定搞不定這些事,如何讓群眾實現共治共享,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社區工作者萌生出組建一支特色志願服務隊的想法。經過居民共同議定,決定依托社區保障資金實施紅星便民服務隊項目,豐富家門口的便民服務,幫助解決“雞毛蒜皮”的煩心事。自此,紅星便民服務隊“拔錨起航”。
“從一次‘請纓’到一支‘隊伍’,紅星便民服務隊從‘雞毛蒜皮’的民生小事中孕育誕生。”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把這支隊伍發展壯大、做出品牌、干出實效,社區以志願者積分兌換機制為福利支撐,充分挖掘社區黨員能人、居民骨干,經過6年的培育發展,服務隊從最初的7人發展壯大到目前的530余人,從理發師、磨刀匠到裁縫,再到教師、律師,各行各業的英才紛紛加入,塑造了“易修哥維修隊”“嘎吱刀匠”“古稀磨刀匠”等特色服務品牌,擦亮紅星便民服務隊的“金字招牌”。同時,社區還將每月10日定為服務日,年均服務居民4000余人次,點亮了社區2.8萬居民的幸福生活。
隨著紅星服務隊發展壯大,不僅吸引了廣大居民群眾加入,還引來了轄區諸多商家“添火加薪”。“我們享受了社區和志願者的服務,也應該發揮我們的優勢為社區和志願者提供福利。”第一個申請加入志願服務隊的商家如是說。如今,他們不僅每月拿出一定金額給社區志願者進行積分服務兌換,還免費為環衛工人提供熱水和休憩空間。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楊升濤
受訪單位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