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抱團取暖 獨立書店的反電商之路

2024年12月20日09:29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抱團取暖 獨立書店的反電商之路

賣書一天能收入多少?

抖音直播間的答案是:平均每天銷量超過200萬本(今年一季度數據),但能賺多少錢卻很難說,不少直播間裡都用文字寫著“售價隻要10元錢”。

獨立書店如今有另一種答案。

12月13日,脫口秀演員顏怡、顏悅來到成都獨立書店“浮於野”,分享新書《正常故事》,讀者參加這場活動需要花28元購買門票。結果發售當天因太過火爆,購票小程序一度崩掉。

當晚,台下坐著120余位聽眾,僅門票收入就是3360元,更不用說簽售——拿著書等待簽名的讀者擠滿了書店的小院,隊伍甚至排到馬路邊。

盡管這一數據和電商渠道相比不值一提,但卻是許多獨立書店的重要收入來源。不僅如此,許多獨立書店還開始抱團取暖,與出版社合作,走出了新模式。

獨立書店:

商業店面與電商邏輯之外的圖書運營新模式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無論是獨立書店還是出版方,大都對如今電商的銷售方式不滿。

他們認為電商平台打折打得狠,還動輒搞促銷,將出版社和作者的利潤一再壓縮。像部分主播打出10元買書的口號時,許多出版商將其稱為“絞殺”,“以這樣的價格賣書,基本上不會有利潤了”。

此外,直播間沖擊的更是內容生產者的信心。“一些主播根本不介紹這本書的作者是誰,寫的什麼內容,價值在哪裡,而是‘三二一,上鏈接’或者‘今天哪本便宜,哪本可以湊單’‘超劃算’。”許多出版從業者提到,這樣的賣書模式讓許多作者感到“沒有尊嚴”,他們苦心撰寫的內容在直播間裡變得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價格能“湊單”,多大程度上能得到平台算法的青睞。

上海某出版社的編輯海蛇則將那些直播間裡賣的書叫“投流書”。

海蛇認為,很多靠投流熱賣的書籍很難對出版行業有所助益。“即使它在某個渠道裡成了爆款,但它只是把大量經費花在了(推廣)渠道上,這樣的書對圖書市場有多大意義呢?”

能夠在電商壓力下存活的書店正在變少。開卷監測數據顯示,2019至2023年的圖書零售市場中,約三分之一的圖書年銷量不足5本。如果把銷量小於10本的書稱為“滯銷書”,2023年的“滯銷書”達103.6萬種。

這意味著很多圖書沒有讀者。

於是,“把書賣給不讀書的人”成了以西西弗書店為典型的商業書店的經營戰略。商業書店常常扎根於大型商圈,借助於商圈本身的流量把生意做起來。當然商圈本身也需要書店來提升自己的空間氛圍,所以很願意與商業書店合作,對它們進行租金減免。

但海蛇認為,這對出版社來說其實非常奇怪,因為這意味著“我沒有培養出我自己的客群,我再出一本新書,我還要再去找定位,這本質上是一個很耗時耗力並且沒有長久發展的方式”。

海蛇認為,獨立書店的存在,恰恰提供了這樣一類非常扎實的客群。

於是,獨立書店的存在,成了商業店面與電商邏輯之外的圖書新運營邏輯。

傳統的批銷模式

被電商打破,又被獨立書店撿回來了

如今,大部分獨立書店的老板都選擇與出版社合作,他們回歸早期的批銷邏輯,以簽名本、精品書等其他形式,出售原價或較低折扣的書籍。

這其實也是在電商平台興起之前大部分書店的售書模式。那時候的書店老板都是背著背包去當地書市進貨,以6折左右的價格批發數十本,再以8折左右的價格出售。在這種模式下,出版社也無需因電商規定的折扣力度,把售價拔高,出版社、書店可以獲利,讀者也可以用不高的價格買到好書。這也是業界公認且懷念的售書模式。

如今,這一模式被電商打破多年后,又被獨立書店重新撿了回來。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的《米沃什詩集》禮物版在上線電商平台前,先出現在了全國四十余家獨立書店的書架上,受到許多讀者的歡迎。“其實許多詩集上了電商平台后,很少有人買。但在獨立書店,我們可以賣出20本。一家書店賣20本,那麼多書店,就是不錯的銷量。”海蛇說。

海蛇還向我們講了另一個故事:南昌的一家獨立書店曾經聯合了業內許多朋友,在兩年時間裡聚集了兩百到三百家獨立書店,他們和圖書公司以及出版社達成合作,最好的一次,一本售價233元的《夏宇詩集》,聯合多抓魚一共售出了兩千到三千套。海蛇說,這個銷售量已經達到了“起印量”標准,獨立書店的聯合是可以完成一個市場行為的。

相似的故事也在其他地方發生。

去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的營銷副總監郭厚爽來成都,邀請成都獨立書店的主理人們一起吃飯。席間談起一個關於“聯合獨立書店”的想法:如果能把成都十幾家獨立書店聯合起來,即使每一家店最后隻賣30本書,那麼十家書店就可以賣300本﹔全國上百家獨立書店,那賣出的數量會是多少呢?

郭厚爽的提議打動了這些主理人,讓他們心動的除了銷售量本身,還有這幾百本書最終可以精准地賣給真正愛書的人。

許多出版社開始選擇推遲電商上架或隻在獨立書店銷售部分書籍,甚至因受獨立書店的影響,調整選題。海蛇說,上海文藝出版社策劃的那本《夏宇詩集》,就定下了三個月的“保價期”,在此期間隻在獨立書店銷售,被全國幾百家獨立書店一起訂購了3000冊,“直接達到了許多圖書的起印量標准”。

出版社也注意到了獨立書店的影響力,他們的選題一定程度上也開始被獨立書店所影響,海蛇就表示,他們今年有一整批根據獨立書店定制的書籍,“到時候就走獨立書店的渠道,電商平台上不會走太多”。

讀者黏性更強

獨立書店越來越受讀者和出版社“傾心”

但是,一家書店如果隻賣書,還是很難生存下去的。

“來樹下”的主理人燊燊,先后為書店投入了100多萬元,至今還在虧損,甚至有一次因欠電費導致書店停電,分享嘉賓隻能在院子裡露天開講。“晚讀書店”的命運更“悲情”:在嘉賓王計兵前來的一周,因實在無法繳納租金不得不宣布閉店,最后隻能在朋友的咖啡館裡舉辦了分享會。

於是,在賣書的同時推出會員制,並舉行一些收費活動,成了許多書店生存下去的方式——參與一場活動費用大概在20元~30元,或是充值會員卡,再免費或優惠參與書店活動。

像成都有家書店,其會員費是365元一年,可免費參與當年書店的所有活動﹔還有一些書店則開設了1000元共讀活動,每個月由主理人將書寄給讀者,大家一起討論,有時候還會寄一些小驚喜,可能是一個筆記本,或是一朵花。

近年,越來越多出版社在為書籍分享活動挑選活動場所時,也逐漸向獨立書店傾斜。原因除了與商業書店的發行渠道對接更復雜之外,一定程度上也源於獨立書店的群體更加垂直,讀者黏性更強。

《大地中心的人》的作者童末,在“來樹下”做完新書分享后,向“來樹下”主理人燊燊分享了她的喜悅,“她覺得在場觀眾和主持人都是真正閱讀過和熱愛這本書的人,他們的發言和提問都很在點子上。她說這是之前在100多個人的大分享會上沒有過的體驗,哪怕隻賣出十幾本書,對她來說都是有意義的”。正因為如此,從今年1月到記者採訪前,“來樹下”共舉辦了222場文化活動,出版社需要做活動時,也會優先想到這家書店。

獨立書店的版圖在變大,一二線城市的獨立書店在生長,三四線城市也開始出現新的書店。

11月的一個周末,成都、桂林、深圳,三座不同的城市居然同時舉辦起了獨立書店節。許多原本要收攤位費的市集,在今年也向書店和出版機構發出了免費邀約,甚至報銷攤主路費。當時,有近100家來自各地的獨立書店、文化機構齊聚成都。

“成都是個‘離奇’的城市。”前來成都參加“獨立書店閱讀節”的海蛇如此形容這次成都之行。他說:“有一個阿姨在我的攤位上聊了1個多小時,第二天她又把她的丈夫拉了過來,又跟我聊了1個多小時。”

在海蛇看來,出版社來參加市集,重要的不只是銷售量,還能讓更多讀者面對面認識這家出版機構,同樣,出版機構也渴望更直接地了解讀者的需求。

“讀者需要這樣的空間”,是許多獨立書店主理人最大的感受。

有讀者告訴燊燊,她的書店給了她們精神力量:“她們在我的書店裡,這麼勇敢地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我想,當天晚上她們睡得一定特別香,因為她們在這樣的空間裡充分地做了自己。”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毛渝川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