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七種思維”破解“欠發達難題” 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四川省欠發達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發言(摘編)

李后強在座談會上發言。受訪者供圖
馬邊巨變值得研究
“馬邊”是一個很有詩意的地名,讓人想到“馬兒”與“遠方”、“馬上”與“多邊”等詞語。每次來馬邊都有新感悟,這次讓我更意外。沒有想到馬邊經濟如此之繁榮、生態如此之豐富、文化如此之厚重、城市如此之漂亮、管理如此之規范、發展思路如此之清晰、干部群眾精神狀態如此之高昂振奮!昨天調研了富來村茶葉園區、卡莎莎農旅項目、蜀能磷酸鐵鋰項目、張壩城市更新項目、馬邊中學新校區等,很受震撼和教育。馬邊是個神奇美麗而又大有可為的地方!
為什麼叫“馬邊”?據了解有多種說法,如“因在雷波縣馬湖之旁而得名馬邊”,還有“馬邊屬於馬湖路,是馬湖腹地邊境的緣故”,因此后有“馬湖府”“馬湖安邊廳”“馬邊營”“馬邊廳”等。1914年改為“馬邊縣”﹔1984年成立彝族自治縣,是中國120個、四川省4個自治縣之一。馬邊是“馬湖府邊遠地帶”,是“腹地邊境”,這個說法比較靠譜。馬邊地處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位於小涼山腹地,山山嶺嶺,彝寨林立,總面積2293平方千米,2023年末戶籍人口為22.9人(常住人口19.0萬人)。今年是馬邊彝族自治縣成立40周年。“40而不惑”,躍“馬”騰飛促跨越,快“馬”加鞭再出發!40年風雨兼程,40年奮楫前行。馬邊縣202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4.7億元、是1984年的122倍,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91億元、是1984年的356倍﹔2023年縣級稅收收入為60518萬元,同比增長19.7%。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1063477萬元,同比增長21.3%﹔貸款余額為718,382萬元,同比增長29.5%。
馬邊縣摘掉了貧困縣“帽子”,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又一個“一步跨千年”﹔城鎮化率達到41.48%,縣城建成區面積拓展了14倍﹔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級能源基地、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省級生態園林縣城等。如今的馬邊有“金山銀水”的美譽,森林覆蓋率達80.28%,萬畝珙桐、高山花海、百裡草甸等美輪美奐,還有熊貓樂園大風頂、幽靜清涼金家溝、世外梅林梅子壩、雲上苗嶺谷溪美……創造了“一河穿城,兩岸而居”的現代山水園林生態城市。馬邊書寫了從“貧窮落后”走向“欣欣向榮”的發展跨越史、從“群山阻隔”走向“連通四方”的開放合作史、從“熬苦日子”走向“過好日子”的脫貧奔康史、從“封閉隔閡”走向“平等和睦”的民族團結史,各項事業迎來歷史最好的發展時期。馬邊40年來的巨變,很值得深入研究,需要提煉總結其共性規律與個性特點,上升到經驗和制度層面。
“七種思維”學習領悟
思維決定一切。觀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曾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我們每個人,都被自己的認知牢牢禁錮著。” 這句話深刻地反映了人類思維的局限性以及我們自己在思維中設置的禁錮。這個禁錮我們的“監獄”不是外界強加於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建造的。
從資源角度講,各地都有自己的獨特資源,關鍵是如何發現資源?如何應用資源?
“欠發達”的本質是什麼?不是物質,而是精神,主要是思想。“經濟欠發達”的根本原因是“思想欠發達”。發展,必須解放思想。從七種思維開始。
1.戰略思維:強調從全局出發,著眼於長遠發展,把握事物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方向。設定長遠目標,並考慮這些目標對未來的影響。
2.歷史思維:重視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問題,借鑒歷史經驗教訓,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回顧相關的歷史背景,分析歷史事件對當前情況的啟示。
3.辯証思維:指的是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待事物,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和復雜性。這有助於在處理問題時更加全面和客觀。
4.創新思維:鼓勵突破傳統,勇於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引入創新元素,尋找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5.法治思維:堅持依法辦事,尊重法律權威,確保所有行動都在法律框架內進行。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遵守法律法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6.底線思維:強調在面對挑戰和風險時,要明確不可逾越的界限,堅守原則不動搖。需要確立並堅持核心價值觀,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違背這些基本原則。
7.系統思維:注重整體性和關聯性,認識到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復雜的問題,找到綜合性的解決辦法。
這七種思維能力,對於黨員干部提高領導水平、增強執政本領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個人和組織更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提升決策質量和工作效率。
欠發達縣的特點與優勢
欠發達地區具有多方面的特征,這些特征共同反映了該地區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和衛生條件等方面相較於其他更發達地區或國家標准較低的情況。比如,地理區位劣勢。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與外界聯系困難,限制了對外交流和合作的機會。比如,經濟結構單一。經濟活動往往集中在少數幾個行業,如農業、礦業或其他初級產品生產,缺乏多元化和工業化程度。二元經濟現象明顯,即傳統農業部門與現代工業或服務業部門並存,但后者發展不足。比如,基礎設施薄弱。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影響了經濟活動的效率和發展潛力。基礎設施的投資和維護資金不足,導致其質量和服務水平較低。又比如,教育資源不足、醫療資源匱乏、科技水平落后、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等等。
辯証地看,“欠發達”就是“待發達”,就是發展的潛力和優勢。 “欠發達”指的是一個地區、國家或行業在經濟發展上相較於其他同類主體來說,處於相對落后的位置。它意味著該地區或行業已經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但尚未達到預期的或者理想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待發達”則更強調一種潛力優勢和發展前景。它表示該地區、國家或行業目前尚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需要進一步的發展才能實現其潛力,更側重於未來的可能性和成長空間,比如環境優勢、資源優勢、生態優勢、人口優勢、文化優勢等。
用“七種思維”創造“馬邊奇跡”
馬邊縣創造了“馬邊奇跡”,核心是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動資源大轉化、縣域大開放。馬邊用“七種思維”看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實施創造性轉化。
首先用好了——
幫扶資源優勢。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四川省紀委監委機關定點幫扶,浙江省越城區東西部協作幫扶、峨眉山市結對幫扶、四川省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
交通區位優勢。仁沐新高速馬邊支線已建成通車、樂西高速正在加快建設、屏馬峨高速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資源稟賦優勢。磷礦資源量約為24.76億噸,綜合評價居全國八大磷礦第四位﹔全縣有耕地23.7萬畝、林地291.3萬畝﹔有生態茶園23萬畝,干茶總產量1.12萬噸,“馬邊綠茶”區域品牌價值達26.4億元,居全省第五位,獲評“中國彝茶之鄉”稱號﹔有竹林面積149萬畝,其中筍用竹達100萬畝,年產量1萬噸﹔有青梅種植面積5萬畝,年產量5500噸﹔有獼猴桃種植面積1萬畝,年產量5000噸。
工業提級轉型,綠色發展“蝶變煥新”。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著力點,突出“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新賽道”等重點產業,圍繞磷礦、茶葉、青梅、竹筍等特色產業,在精制茶、預制菜、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及磷產業強鏈延鏈補鏈等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
農業提質增效,“青梅竹馬”組團出圈。全縣聚焦打響“青梅竹馬、邊城茶香”品牌,突出做大茶葉、青梅、竹筍三大農業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上山青梅下山茶,二半山區冒筍牙,山地畜禽溪養魚,連片插花種桃李”的立體生態產業格局。
三產提檔升級 文旅業態“百花齊放”。突出展示馬邊風貌、風景、風物、風情、風味、風俗,深入推進文旅融合。
馬邊彝族自治縣憑借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發展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具有綠色、生態、高效、持續的特點,前景廣闊,商機無限。
茶產業、獼猴桃產業、竹筍產業、青梅產業、旅游業、畜牧業、中藥材產業、手工藝品、磷礦業、建筑業、服務業、民營經濟、林業,如今的馬邊,發生了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的變化,摘掉了貧困縣“帽子”,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發展奮起直追,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民生福祉日益改善……40年的發展歷程,綠水青山間,一個幸福美麗的新馬邊“蝶變”重生。
“馬邊奇跡”的六點啟示:深度解放思想與開放合作﹔黨建引領與社會參與﹔抓好扶貧攻堅﹔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制定長遠規劃﹔持續努力。
新征程上,馬邊瞄准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堅持“三產並舉、三產共興、三產融合”主攻方向,推進傳統磷礦產業提質增效、加強新賽道產業布局培育、加快特色農業延鏈補鏈、促進文旅產業繁榮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以赴拼經濟,躍“馬”騰飛促振興,奮蹄疾馳奔向下一個更加輝煌的四十年。
從欠發達到發達的基本路徑
在從欠發達向發達轉型的過程中,各個地區可能會遇到一系列挑戰。這些挑戰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因素,並且會根據地區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
主要挑戰和解決方案:
1. 經濟結構單一——解決方案:通過產業升級、多元化發展策略,引入新興產業和技術,減少對傳統行業的依賴,增強經濟韌性。
2.基礎設施不足——解決方案: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改善交通網絡,提升電力供應穩定性,優化互聯網接入條件,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持。
3.人才短缺與流失——解決方案: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吸引外部人才流入,建立靈活的人才激勵機制,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留住本地人才。
4.資金籌集困難——解決方案:建立健全地方金融機構,拓寬直接融資渠道,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創新項目,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設施建設。
5. 政策執行與協調——解決方案:強化地方政府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提高政策執行力﹔加強跨部門合作,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的有效銜接和協同推進。
6. 環境保護壓力——解決方案:推行綠色發展理念,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對污染排放的監管,推動清潔能源的應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
7.市場競爭激烈——解決方案: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打造知名品牌,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政府應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幫助企業提升競爭力。
8.社會觀念轉變——解決方案:通過宣傳引導、教育培訓等方式,逐步改變人們的觀念,增強公眾對現代化發展的認同感和參與度,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社會氛圍。
9.制度性障礙——解決方案:深化體制改革,簡化審批流程,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構建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
主要經驗:
1. 科學規劃與戰略定位﹔
2. 精准招商引資與產業鏈建設﹔
3. 創新驅動與科技支撐﹔
4. 政策支持體系與服務優化﹔
5. 人才培養與引進﹔
6. 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
7. 金融支持與風險降低﹔
8. 行業自律與社會參與。
這些策略共同構成了一個綜合性的框架,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四川的典型案例與主要做法
四川省在推動欠發達縣向發達縣轉變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並取得了顯著成效。成功案例很多,選擇幾個說明。
旺蒼縣:以工代賑與黃茶產業
【背景】旺蒼縣是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革命老區縣,貧困面大且深。
【轉型策略】
以工代賑:利用中央資金開展資產收益扶貧項目試點,新建和改建茶地200畝,修建鄉村道路、生產便道及配套渠系,改建茶葉加工廠並購置設備。
產業培育:依托龍頭企業——四川米倉山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在高陽鎮打造有機黃茶產業園,實行“豬—沼—茶”、“雞—糞—茶”的種養循環模式,建立高標准有機茶園。
利益聯結機制:探索“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民”的新模式,使農民成為“飛地股民”,獲得薪金、租金、股金等多元收入。
【成果】截至2018年底,3個貧困村成功脫貧退出,130戶418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高標准有機茶園穩產期可實現年產值200余萬元,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居民增收。
營山縣:托底性幫扶與產業培育
【背景】營山縣位於川東北,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基礎薄弱。
【轉型策略】
精准施策:圍繞防返貧、育產業、補短板等方面制定具體幫扶措施,確保政策落實到位。
金融支持與勞務合作:提供金融資源保障企業發展,與中國化學工程第七建設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合作,組織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
基礎設施改善:加大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的投資,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成果】隨著一系列幫扶措施的落地見效,營山縣經濟活力不斷增強,工業發展勢頭良好,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恩陽區:飛地園區與電子信息產業
【背景】恩陽區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較低,工業基礎是其產業結構中的短板。
【轉型策略】
共建產業園區:與宜賓市合作共建宜賓恩陽電子信息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大力發展電子信息、食品飲料產業,做大工業經濟總量。
招商引資:通過項目推介、共享信息等方式吸引外部投資,已有3家企業達成簽約意向,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
【成果】2023年一季度,恩陽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8%,居巴中第一、全省前列,顯示了快速發展的態勢。
稻城縣: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
【背景】稻城縣擁有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但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旅游業曾是其主要經濟支柱之一。
【轉型策略】
文旅融合發展:鞏固“天府旅游名縣”成果,創新“文化+旅游”、“農牧+旅游”、“科技+旅游”發展模式,推廣路邊經濟、網紅直播帶貨等新業態。
輻射帶動:積極推廣農產品、文創產品開發和特色民宿經濟發展,促進農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
【成果】2023年,稻城縣共接待游客331萬人次,同比增長124.7%,第三產業佔全縣GDP總量70%以上,直接或間接參與旅游服務人員達9000余名,走出了一條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德陽-阿壩生態經濟產業園區
【背景】阿壩州內的阿壩縣、若爾蓋縣等地屬於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轉型策略】
跨區域協作:德陽市與阿壩州深度合作,投入資金建設德陽-阿壩生態經濟產業園區,培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重大項目引進:例如,四川能投德阿鋰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年產3萬噸鋰鹽項目預計年內建成投產,將解決400余人就業問題。
【成果】園區內企業的匯聚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青川縣:來料加工與手工編織
【背景】青川縣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但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
【轉型策略】
就業幫扶模式:通過浙江省對口支援及省內托底性幫扶,與成都一家服飾公司合作建立了“來料加工”、“手工加工”的就業模式。
技能培訓:組織帶頭人進行傳統藏織藏繡的手工編織培訓,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成果】僅銀巴織繡農民專業合作社就為居家婦女提供了70個就業崗位,通過快遞將產品銷往外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來源。
四川省通過科學規劃、精准施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業升級、強化金融支持、優化營商環境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多個欠發達縣的轉型發展,轉型策略有七個獨特之處:
1. 托底性幫扶機制——精准施策,縣企結對
2.飛地園區建設——跨區域合作,一區多園
3.特色產業培育——農業現代化,文旅融合發展
4. 科技創新驅動——產學研結合,智能化改造
5.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產業
6.社會參與與智力支援——多方協作,人才培訓
7.消費助力與品牌建設——線上展示+線下推廣,品牌節慶活動等
四川省“欠發達縣”轉型發展,實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有機統一,既注重短期的經濟效益,也關注長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精准幫扶、跨區域合作、特色產業培育、科技創新、生態保護以及社會支持等多方面的綜合施策,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道路,為其他地區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顧問、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此文系李后強2024年12月17日在“四川省欠發達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樂山馬邊縣)的演講稿摘編】
注: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