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澤天府 都江堰建堰2280年”中省市媒體灌區行活動在都江堰啟動

為講好四川水利故事、都江堰灌區故事、都江堰助力灌區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等故事,彰顯水利之偉力,12月11日,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主辦的“潤澤天府 都江堰建堰2280年”中省市媒體灌區行活動在四川省都江堰啟動。8家媒體陸續走進都江堰灌區各點位,參觀灌區成就,感受灌區巨變。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樞紐點位,媒體參觀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樞紐核心點位:魚嘴、飛沙堰、寶瓶口、成都市應急供水水源點等地,聽取了工程的水利成就介紹,通過參觀、了解,媒體對都江堰的歷史、文化、功能、意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紛紛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點贊。
媒體行活動現場,工作人員表示,都江堰的治水之道在於“乘勢利導、因時制宜”,即控水、治沙、引流。
魚嘴將岷江分為內外兩江,順流方向的右邊叫外江,另一條為內江。外江寬平略高,內江窄較低。非汛期岷江流量較小,內江引水六成作為飲用水源,外江分水約四成,這就是“四六分水”﹔汛期時,洪水直沖外江,內江引水約四成,這就是“倒四六分水”。
飛沙堰是內江外側的一道低矮堰壩,水流分流進入內江后,在彎道形成漩渦,澄澈的表層水流流向凹岸的內江,渾濁的底層水流流向凸岸的外江。因此,八成沙石流入外江,二成沙石進入內江,這便是“二八分沙”。此外,當內江水量較小的時候,飛沙堰攔水進入寶瓶口,保証灌區引水量。發生洪水時,含有大量沙石的洪水經內江在彎道環流作用下,受到虎頭岩阻擋,加上寶瓶口的壅堵,便從飛沙堰溢流至外江。
寶瓶口與飛沙堰形成“閘堰連動”效果。寶瓶口在飛沙堰下游不遠,窄而深。內江洪水通過寶瓶口時,水位抬升。由於飛沙堰非常寬,當水位抬升一點時,飛沙堰的溢洪量就會增加很多。所以寶瓶口的壅水就加大了飛沙堰的泄洪和排沙效果,也大大減少了進入寶瓶口下游的洪水。這時,寶瓶口不僅起到引水的作用,而且起到了節制閘的作用。
都江堰作為一座古老而著名的水利工程,其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是一項技術成就,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一部充滿智慧與哲理的文化寶典。它不僅是技術上的奇跡,更是水文化的瑰寶。這種文化不僅體現在都江堰本身的建筑和工程上,更滲透到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據介紹,都江堰作為四川省的關鍵水利樞紐,其在現代化建設和科技創新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水利事業發展的典范。通過引入先進科技和管理模式,都江堰在防洪安全、灌溉效率提升及水資源合理利用等方面成效顯著。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通過強化農田水利設施、推動農業現代化等措施,灌區內的農村地區實現產業繁榮、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及治理有效的目標。
沒有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沒有天府之國,沒有這項水利奇跡,就沒有天府糧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都江堰灌區僅佔四川省不到1/20的土地,卻提供了四川省1/4的有效灌面和糧食產能,養育了四川省1/3的人口,並貢獻了四川省近一半的國內生產總值,構成四川省內經濟總量最大、活力最強的成都“主干”和環成都經濟圈,為四川的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及生態保護提供持續、可靠的水安全保障,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朱力 王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