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樂之城“傾聽”世界
近日,在江蘇無錫的惠山映月裡街區,一場音樂盛會吸引了游人的腳步。在這裡,上一秒還沉浸在煙雨江南的江蘇民歌《無錫景》中,下一刻又被歐洲牧區悠揚的阿爾卑斯長號所吸引。隨著第二屆全國民族器樂展演暨二泉映月·無錫民族音樂匯的舉辦,不同國家的樂隊和音樂家“百家爭鳴”,在室內外多個舞台和分會場輪番獻上50多場不同形式的音樂演出。
民族之聲 源於二泉
無錫自古以來就是一座“民樂之城”。早在東晉時期,無錫人顧愷之就創作了表現古琴制作的名畫《斫琴圖》。清代嘉慶年間,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集《華氏譜》在此問世。近代,無錫又誕生了華彥鈞(阿炳)、周少梅、劉天華等許多對中國民樂影響深遠的音樂家。公認的二胡十大名曲中,有8首均與無錫有著不解之緣,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二泉映月》。
“二泉”即惠山泉,傳說因“茶聖”陸羽稱其“天下第二”而得名。此后阿炳在此用琴弓奏出的二胡曲調,讓這座城市與民樂結下更為深厚的淵源。受此次活動委約,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創作了協奏曲《二泉隨想》。在二胡、琵琶、笛子三種中國民族樂器音色的交織流轉中,三重奏的演奏形式與民樂團及西方交響樂融合起來,形成了豐富多變的曲調,時而恢弘壯闊,時而婉轉悠揚,將中國民族樂器的特色全方位呈現給現場觀眾。
在葉小綱看來,中國民族音樂不是一成不變的,這與中華民族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特征一致。從刀耕火種到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國民族音樂汲取了時代與世界所需要的元素來發展自己。《二泉隨想》就是他對於中國民族音樂創作的一次創新嘗試。
傳承與創新,是中國民族音樂在此次活動中展露出的醒目特征。在二泉景區,既有琵琶、箜篌和笛簫合奏的《春江花月夜》與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等經典民樂曲目,又有跨界融合了二胡、琵琶與電子合成器的新作《月映無眠》。《月映無眠》講述馬可波羅再度啟程回到中國,探尋他游記中未曾提及的中國音樂的故事。在二胡與琵琶營造出的東方月夜下,這首作品融入意大利歌劇名曲《今夜無人入睡》的旋律,將人帶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共鳴之中。
世界之音 匯於無錫
當語言不通的伊朗樂隊和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樂團相遇,塔爾琴和口簧琴奏出的音符就建起了對話的橋梁,類似這樣妙趣橫生的場景常在活動現場上演。由於邀請樂隊數量多、涉及國家地區廣闊、舞台類型豐富、時間跨度長,此次活動為不同國家的樂隊和樂手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機會。
在無錫民族樂團排練時,哈薩克斯坦的Arkaiym樂隊一眼就看到了古箏,因為古箏和他們的民族傳統樂器“節特根”十分相似。樂隊主唱之一Anar表示,無錫民族樂團融合西方管弦樂和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讓她耳目一新,此前她和許多歐洲音樂家合作過,但從未與中國民樂家合作,她非常期待將來能有機會與中國大型民族樂團合作。
“我們會很好奇國外的音樂現在是什麼樣,他們也一樣好奇中國各民族音樂是什麼樣。中國56個民族的音樂性是非常多樣的。”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薩克族的那拉提樂隊表示,這次他們帶來了新的哈薩克族音樂,也很高興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觀眾都能喜歡。
好奇,是來到活動現場的觀眾與樂手們共同的感受。無論是傳統還是創新,來自中國少數民族與異國他鄉的音樂和樂器齊聚一堂,對彼此都是一次嶄新的體驗。當長達3米的雲杉木號角吹奏出爵士樂曲時,瑞士阿爾卑斯長號四重奏的樂手也感受到了來自中國觀眾的好奇心。樂手Pascal用流利的中文講到,他是武漢、南京、上海等地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他們每次在國外演出都會邀請當地的音樂家加入,這次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武昊就成了他們的合作吉他手。
搭建橋梁 促進交流
琵琶大師趙聰、歌唱家龔琳娜、蒙古族歌手烏仁娜、多次在世界音樂節壓軸的杭蓋樂隊等頂尖音樂家和樂隊齊聚無錫,可謂群英薈萃。他們在為期9天的活動中充分展示中國民族音樂的精華。
與所有文化交流一樣,在中國民族音樂“走出去”的同時,還需將世界民族音樂“請進來”。
“我們把十幾個國家的樂隊請到這裡來,是為了交流也是為了發展。中國民族音樂就是從交融中發展而來的,如今也要繼續向其他民族音樂學習,吸取有益養分。”此次活動的藝術總監易立明表示,這次邀請樂團時做了許多考量,比如印尼甘美蘭藝術團、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首個榮獲格萊美獎的阿拉什樂團,他們所在的國家歷史悠久,民族音樂文化非常發達,也與中國民族音樂有著許多共性。
在活動現場,易立明還與來自意大利、英國、俄羅斯、瑞士等國家的5個國際藝術節代表交換《戰略資源合作備忘錄》,計劃於未來開展更多的合作交流活動,建起世界民族音樂溝通的橋梁。正如意大利表演藝術節協會主席、歐洲表演藝術節協會副主席弗朗切斯科說的:“藝術和文化是全人類共通的語言。這種語言幫助我們彼此理解、欣賞並學習與我們自身不同的文化。這種語言總是將人們拉近,絕不會分開,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亦是如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