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資源緊張?治堵“月考”成都“答題”如何
道路資源更多了
截至本月中旬,成都已累計退圍拆圍面積27000余平方米、釋放28條車道資源。與此同時,更為科學的“動態打圍、佔一還一”佔道施工機制正在建立
公交選擇更多了
目前成都開行家校通學定制線路149條,覆蓋70余所學校(校區),每月服務家長和學生近18萬乘次。開行通勤定制公交線路20條,覆蓋東郊記憶藝術區、成都科學城、交子公園金融商務區等重點片區,月服務2萬余乘次
市民需求有回應
截至本月中旬,通過“12345熱線”、媒體平台網友留言、座談交流等方式共收到市民訴求意見1861條,初步已採納787條
10月31日,成都公布了第一批次63項堵點治理任務清單。截至目前,63項堵點治理任務已經全部啟動。超大城市成都,正循著市民的期待,在大街小巷中開展著一場城市精細化治理的交通實踐。
如今,距離成都全面開啟治堵工作已經接近一個月。一個月來,治堵效果如何?城市交通有何變化?本報記者走入多個現場,見証了成都治堵“月考”的答題過程。
道路資源緊張?
退圍擋、遷站點,把空間“讓”出來
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第一城”的背后,是城市日益增長的道路資源壓力。
數據統計,成都市汽車保有量已達687萬輛,全市日均汽車出行總量約427萬輛。而擁堵最為常見的“5+1”城區,則在道路資源僅佔16%的情況下,承擔了全市58%的汽車出行量。
要治理城市擁堵,增加道路資源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但在高樓林立、建筑連片的成都市中心,該如何“摳”出空間?
道路圍擋的有序撤出,成了相關部門工作的重點。
地鐵18號線三期火騾區間風井項目施工現場距天府廣場僅數步之遙,隨著管線遷改、道路恢復的結束,多達2500平方米的空間已退圍,恢復了2條主車道和1條輔道的通行功能﹔同怡路周邊居民小區眾多,本月,路口施工撤出1531平方米空間,退還車道6條、人行道寬度3米﹔地處中環川師大片區的靜安路,是7號線和13號線的交會換乘站,也是四川師大站至淨居寺站,四川師大站至嬌子立交站兩站兩區間鋪軌段,本月,這裡退圍2560平方米,讓出車行道3條……
交通部門數據顯示,截至本月中旬,成都已累計退圍拆圍面積27000余平方米、釋放28條車道資源。與此同時,更為科學的佔道施工機制正在建立。據悉,成都軌道建設施工已進行了優化安排,未來,將“動態打圍、佔一還一”,分期打圍、分段打圍。
有限的城市空間,正因科學治理變得更加寬闊。
早晚高峰鬧心?
巧定制、開專線,上學上班快起來
城市交通擁堵,早晚高峰時段最為顯著。市民“上班的路”和“上學的路”,極易堵在繁忙的車流之中。
據交管部門統計,在“5+1”城區,每天2小時的高峰時段,約有80萬輛汽車出行,承擔了汽車日均出行總量的三分之一。而在放射形主次干道、環狀高快速路等交通干道,擁堵狀況尤為嚴重,一些市民“吐槽”頻繁的路段,事實上早已是超負荷運行。
當交通壓力超負荷,集約的公共交通對於緩解擁堵至關重要。
上午8點25分,D529路定制公交在地鐵十裡店站口准時發車,25分鐘后到達龍潭工業園區金地威新創新基地門口。與常規公交不同,定制公交採取網上提前預約方式,准時准點發車,點到點接送。完成定制任務后,便迅速投入常規公交運力,避免資源浪費。本月以來,龍潭工業園區周邊已新開優化線路20余條次,布設常規公交線路22條,通勤定制公交3條,站點135個,區域內通勤換乘綜合候車時間僅為2—3分鐘,月均服務超175萬乘次。便捷的“專車式服務”,讓更多“上班族”選擇了公共交通。
“上學的路”同樣可以定制。曾經,城東華潤翡翠城、金象嘉園、華興新居等小區的學生前往七中育才(華興分校)需先乘坐12站左右的公交車,再步行1公裡,才能到達學校,全程用時50分鐘左右。D200路定制公交開通后,通過就近設站、統一接送、同步學校上學時間定點發車等方式,最快20分鐘就可連接家校。
數據顯示,目前成都開行家校通學定制線路149條,覆蓋70余所學校(校區),每月服務家長和學生近18萬乘次。開行通勤定制公交線路20條,覆蓋東郊記憶藝術區、成都科學城、交子公園金融商務區等重點片區,月服務2萬余乘次。
回應市民需求:
道路“小手術”,推進體驗“大變化”
“上周因為路上太堵了,差點就錯過了開場!”今年30歲的陳辰是一名演唱會愛好者,近年來,成都演出市場火熱,前往東安湖區域的蜀都大道東一段也就成了她的必經之路。然而,這條成都大型演出的交通“動脈”,卻因為擁堵屢屢“火”上社交平台。
記者了解到,作為擁有超21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成都路網常態流量極高。如遇舉辦大型活動、降雨降雪天氣或是節假日臨近時段,道路通行能力就會明顯下滑。而這些時段和路段也正是在治堵工作中,市民反響最為強烈的部分。
早一天發現,就能早一天處理。早一天處理,就能快一天暢通。本月,本報記者在各個點位看到,一系列“短平快”的改造工程已經啟動。
在觀演愛好者們常來常往的蜀都大道東一段,將在湖畔東路和蜀都大道交會處開辟1條寬約4米的出口車道,以滿足演出期間市民的出行需求,預計明年春節前就能完成,屆時,市民前往場館觀演將會更加順暢。
在導航軟件上常常“紅極一時”,市民“堵不堪言”的劍南大道與錦城大道的交叉路口,交管部門不僅“繡花式”優化了地面交通指示,還靈活調整了交通信號燈配時。目前,該路口通行時間平均縮短3分鐘,北口排行長度縮短70米、東口排行長度縮短50米。
武侯大道與聚福路交叉口,長期以來是車輛排隊掉頭的“重災區”。一些市民建言獻策,提出在道路條件適宜的路口實行“多車道串聯掉頭”交通組織模式。在相關部門推進下,這種方式已成為現實。目前,該路口車輛掉頭效率提升22.6%。
數據顯示,截至本月中旬,通過“12345熱線”、媒體平台網友留言、座談交流等方式共收到市民訴求意見1861條,初步已採納787條。“開門治堵”的過程中,市民的“金點子”已經成為推動工作的一大動力源。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煦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