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來不可》第二季收官——
在路途中感受文化交流的力量

“世界那麼大,哪些地方是非來不可的?”在旅行體驗類節目《非來不可》第二季的先導片中,這個問題被開門見山地拋給觀眾。近年來,文旅行業愈發火熱,旅行類節目成為不少觀眾“雲旅游”的選擇。
將旅行與當地人文歷史相結合,通過輕鬆的氛圍和嘉賓之間的互動,傳遞人生經驗和感悟……繼承來自第一季的好口碑,《非來不可》第二季收獲眾多觀眾的喜愛。截至目前,節目在多個平台上收獲好評,全網話題閱讀量累計超38億,全網熱搜1407余次,多次登頂相關播放熱度榜單。
《非來不可》第二季由孟非、劉震雲等嘉賓組成“非震式旅行社”,展現真實旅行途中的心路歷程。在帕米爾高原上,見証一場塔吉克族的浪漫婚禮﹔在蘇巴什佛寺遺址,感受穿越古今的文化力量﹔在撒馬爾罕的大巴扎,嘗一口《舊唐書》裡的神秘金桃……節目穿越雪山草原、戈壁大漠、城市綠洲,用一路美食、美景為觀眾呈現美妙的人文之旅。
“跳起舞的少數民族女孩明媚又自信,由內而外的快樂具有感染力。”“和好朋友一起的旅行是值得反復回味的珍貴經歷。”“人生是各種體驗的疊加,我們應該去到更多能觸動人心的地方。”……評論區裡,觀眾各抒己見,記錄觀看感受。
在同類節目激烈的競爭中,“如何做好一檔旅行類節目”是主創團隊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好的旅行節目應該讓觀眾感受到探索的樂趣,發現當地的風土人情,激發靈感,提供動力,帶來療愈。”聯合出品方聚仁傳媒的制片人王辛表示,“節目希望讓觀眾在旅行的過程中,看見世界、看見自己,尋找生活的‘解藥’。”
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的內容更接地氣。節目通過讓嘉賓承擔旅行社工作人員的角色,進一步強化“旅行體驗”,同時增加年輕群體喜聞樂見的沉浸體驗和“打卡”,減少說教,強化旅途中的見聞和感觸。不少觀眾表示“第二季節目更輕鬆有趣,也更貼合真實的旅行”。節目總導演張龍表示,旅行類綜藝的核心是“盡可能呈現嘉賓的真實體驗和感受,記錄旅途中的意外性”,希望通過“玩給觀眾看”,讓觀眾感受旅行的樂趣和魅力。
“我們的目標是將文化和旅行結合起來。”節目總編劇李娟說。新疆庫車的蘇巴什佛寺遺址,東晉高僧鳩摩羅什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在此開壇講經。節目在這裡設置了游戲環節,嘉賓需要猜測哪些語句可能是由鳩摩羅什翻譯的。“觀眾會發現,許多如今耳熟能詳且仍在使用的詞語竟然與千年之前別無二致,這形成了一個現實與歷史的連接。”李娟說。
跨國旅行是《非來不可》第二季的一大亮點。在烏茲別克斯坦,節目以《一千零一夜》《撒馬爾罕的金桃》《絲綢之路》三本書為框架,讓嘉賓探索唐朝與撒馬爾罕之間的絲路回響。在古城遺址朗誦千年前未能從敦煌寄出的書信,在博物館中欣賞有描繪唐朝民眾劃龍舟場景的粟特壁畫,在雷吉斯坦廣場上看一場講述古絲綢之路故事的燈光秀,與喜愛中國文化的當地居民深入交流……節目不僅展現了難得一見的異國風情,更用一處處細節見証著絲綢之路上從古至今的文明交流互鑒。
如今,烏茲別克斯坦年輕人對學習中文的熱情日益增長。節目錄制中的一個小插曲令張龍印象深刻——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嘉賓需要搭乘有著“地下博物館”美譽的地鐵。由於突遇大雨,幾位嘉賓差點“迷失”街頭,最終在幾位懂漢語的當地中學生的幫助下,成功找到了路。“越來越多的烏茲別克斯坦年輕人正在學習中文,將來找工作時更具優勢。不少青少年計劃著來中國留學。”他說。跨越山海,古老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互鑒故事,如今正續寫著新篇章。
“有趣、有料、有溫度、有深度”,王辛這樣總結《非來不可》的節目特色。旅行的意義或許對於每個人來說並不一樣,但共通的是在旅行中擁抱不同,看見更廣闊的世界,感受文明交流互鑒的意義。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1月28日 第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