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昆韻 聲揚四海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11月9日,中國北方昆曲劇院(以下簡稱“北昆”)的經典劇目《白蛇傳》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收獲中外戲迷好評。今年8月,北昆創排、表演的《白蛇傳》參加歷史悠久的英國愛丁堡藝穗節,榮獲亞洲藝術獎最佳劇作獎,為昆曲藝術的國際傳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昆曲被譽為“百戲之祖”。從20世紀初梅蘭芳、韓世昌等名家大家將傳統戲曲藝術傳播到海外,到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再到如今優秀劇目頻頻登上國際舞台並獲得肯定,昆曲的國際認知度和影響力不斷上升。
深植傳統,以藝通心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在長期對外交流實踐中,我總結,隻有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昆曲才能在世界舞台展現別具一格的魅力,自成一道風景。昆曲經典劇目《白蛇傳》取材於同名中國民間傳說。故事文本最初完整記載於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由此改編而成的戲曲作品在清代乾隆年間登上舞台,描繪了世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中國民間集體智慧的典范。
在今年的愛丁堡藝穗節上,北昆精選這一經典劇目,既展現了愛情的至純至真,又描繪了女性的獨立自主,帶給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觀眾審美享受和情感共鳴。連續4天的演出座無虛席,有些觀眾甚至站著看完全戲,掌聲和歡呼聲不絕於耳。許多觀眾慕名而來,演出開始前一小時,他們便在劇場外排起長隊,演出結束后也久久不願離場,在海報前拍照留念——大家都被這出唱作俱佳、文武兼備、張力十足的精彩劇目深深吸引,現場氣氛熱烈和諧。
台上一顰一笑皆是情,一動一靜皆有意。在《白蛇傳》的《游湖》一折中,演員輕拂衣袖,步履輕盈,以身體律動虛擬出搖曳的小舟﹔漸漸地,整個舞台似乎化為煙雨朦朧的西湖水面,滿載觀眾的思緒,悠然回到千年前的錢塘之畔……通俗易懂的唱詞對白、藝術寫意化的表演方式讓海外觀眾深切體會到中華戲曲文化的精妙生動——文戲細膩綿長、婉約纏綿,武戲鏗鏘有力、行雲流水,張弛之間,觀眾沉浸其中。一名英國昆曲愛好者說:“獨特的藝術形式生動展示了人性之美,太震撼了!”
拓寬機制,加深認知
積極探索與國外藝術組織的合作機制,是昆曲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愛丁堡藝穗節上,北昆不僅精彩呈現昆曲劇目《白蛇傳》,還在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拉開“重新發現昆曲藝術節”主題活動的序幕。在全球青年昆曲連線活動中,主持人與來自全球10個城市的10名青年昆曲愛好者現場對談,從“全球發現”和“青年發現”兩個維度講述國外青年對昆曲藝術的理解,分享昆曲推廣的建議。
在昆曲歐洲課堂上,我們不僅展示了昆曲特有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段式,還深入淺出地向海外觀眾講解昆曲的前世今生、台前幕后。每當談起昆曲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寫意化的藝術程式,海外觀眾總會投來好奇而欽佩的目光。活動現場,梅花獎得主魏春榮與青年演員劉大馨主演的《牡丹亭·游園》,令觀眾沉浸於中國古典愛情含蓄纏綿的氛圍之中,撥動心弦。
青年演員劉恆主演的《寶劍記·夜奔》,青年演員高陪雨、劉展主演的《白蛇傳·斷橋》等名作片段接連在愛丁堡上演,這些行當齊全、允文允武的經典折子戲展示出昆曲柔美秀麗、底蘊深厚的藝術特色,吸引當地市民和海外游客前來觀賞,使他們萌生走近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願望。
創新融合,交流互鑒
昆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2015年,在中俄文化交流年活動上,中俄藝術家進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創新和嘗試:以各自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形式演繹對方經典作品——昆劇《圖雅雷瑪》和歐隆克版本的《牡丹亭》在清華大學上演,獲得巨大成功。
昆劇《圖雅雷瑪》是根據俄羅斯歐隆克—雅庫特民族英雄敘事詩《美麗的圖雅雷瑪》改編創作的劇目,《牡丹亭》作為昆曲傳承至今最具代表性的劇目,則以歐隆克形式呈現。為實現昆曲與歐隆克這兩大世界非遺藝術形式的合作,北昆與俄羅斯薩哈(雅庫特)共和國歐隆克劇院籌備3年之久,努力實現兩種藝術形式的跨文化融合與再造。
中俄不同藝術形式互相演繹,關鍵是在包容不同中尋求共同,在尊重差異中謀求互通。《美麗的圖雅雷瑪》用善良化解邪惡的主題反映了人類共同價值,這一史詩氣質宏大、想象力奔逸,也適用於昆曲文武兼備、唱腔婉轉激越的藝術品格和虛實相生的舞台表現。歐隆克則有機結合了詩歌演唱和敘事說書,表演者通過悠揚的吟誦展現《牡丹亭》細膩的人物互動和情感傳遞,編排的優美舞蹈呈現出昆曲特有的程式動作之美和情境寫意之妙。
2018年是《美麗的圖雅雷瑪》創作者歐雲斯克誕辰125周年,北昆攜昆劇《圖雅雷瑪》赴俄參加紀念專場晚會,隨后前往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巡演。時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說:“這種深度的、持久的、有內涵的文化交流,真正達到了‘文化走出去’的目標。”
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昆曲不斷汲取智慧和養分,持續創新表達,拓展傳統題材當代演繹的可能性。2019年,北昆自制昆曲劇目《反求諸己》,以西方“小劇場戲劇”的形式來到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進行街頭巡演,增加念白,配合法文字幕,中國昆曲以更加平易近人的風格收獲當地觀眾的喜愛。近年來,北昆創排了《獅吼記》《憐香伴》等小劇場劇目,以更豐富的表現形式、更符合時代發展的精神內核,推動昆曲的海內外傳播。
當前,北昆加快“昆曲走出去”進程,巡演足跡遍及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努力讓昆曲藝術成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條紐帶。作為昆曲藝術的傳承者,我們積極探索新的傳播方式和創新路徑,期待昆曲在世界舞台綻放華彩。我們相信,在一代代昆曲人的不懈努力下,昆曲的幽蘭雅韻必將越發香溢四海。
(作者為北方昆曲劇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2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