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漢簡解密郵書傳遞與管理——
2000年前 “快遞小哥”如何工作?(文物有話說)
圖⑥:甘肅敦煌懸泉置復原手繪圖。 |
圖⑦⑧⑨:懸泉置遺址出土漢簡。其中,圖⑦為郵書刺刻齒簡。 |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孝感市雲夢縣博物館參觀出土秦漢簡牘展時指出,要繼續加強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護水平,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后人,激勵人們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文以載道,“簡”以承傳。造紙術發明之前,文字的載體因地而宜,在經歷陶器、甲骨等載體之后,中華民族選擇了竹木簡牘。書於竹木,托載千年。珍貴的簡牘就像是一部“百科全書”,生動記錄著中華民族古老歷史中的點點滴滴。今天,讓我們共同翻閱甘肅懸泉置漢簡中的數枚簡牘,回顧兩漢絲綢之路上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珍貴記憶。
——編 者
一年一度的“雙11”電商大促落下帷幕,快遞業務進入全年旺季。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11月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遞包裹7.01億件,是日常業務量的151%,同比增長9.7%,創歷年“雙11”當日新高。如今,快遞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那麼2000年前在沒有飛機、高鐵的漢代,郵件是如何傳送,當時的“快遞小哥”又是怎麼按時將物件送達的呢?——答案就藏在歷經千年的簡牘之中。
20世紀90年代初,考古人員在甘肅省敦煌市發現懸泉置遺址,這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漢代設立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大批漢簡的出土,不僅為我們還原了絲綢之路的盛況,也為我們解開了漢代往來郵件如何送達的秘密。
根據漢簡可知,漢代郵驛機構有置、驛、郵、亭等。其中“置”為郡下最高的郵驛機構,西漢敦煌郡就設有9個置。“驛”是一種與“置”並列的郵驛機構,但是功能有所區別,“驛”是以驛馬傳遞為主。置、驛以下最基層的單位是“亭”,西漢時期懸泉漢簡中經常出現的“亭”就有近60個。而“郵”這一級基層郵驛機構均出現在東漢的簡牘之上。如今的快遞小哥當時被稱為“郵人”。
今天,我們能看到一件快遞“何時攬件、何時到達分揀中心、何時送達”等詳細信息。漢代的郵書傳遞中也有這樣的記錄,記錄這一類型信息的漢簡叫作郵書刺。刺,是漢代常用的公文形式之一﹔郵書刺記載了郵件的傳遞去向、數量、種類、始發者、接收者、傳遞方式、始發時間、運行時間、中轉交接人等內容,特別是郵件的始發時間十分重要。
例如在懸泉漢簡中共有44枚郵書刺刻齒簡,其中有一枚漢簡正面:“出東板檄四:皆太守章,一詣督郵,一詣廣至,一詣冥安,一詣淵泉。建平五年□□辛未日下夕時,懸泉廄御放付魚離卒憙。”這枚簡的意思是,從懸泉置向東發出的4件官府公開告諭文書,都有敦煌太守的印。一封送達督郵,一封送達廣至,一封送冥安縣,一封送達淵泉。建平五年某月的辛未日下夕時,由懸泉廄的名叫放的車夫交給魚離置的名叫憙的士卒。此簡詳細記載了所發出官府文書的數量,所發文書的名字、送達地點,發送日期、時間、交付與收件人等內容。
此外,漢代的郵書刺一般都有“刻齒”,它的制作通常有兩種技法,一種是先刻出齒痕再將簡牘剖分為兩半﹔另一種是直接在簡牘上刻齒,然后剖分,使得兩半簡牘的刻齒能夠對應上。刻齒的主要功能是將兩枚簡牘契合作為証據,通過刻齒的形狀和位置來確保兩片簡牘能夠准確對應,從而驗証文書的真實性。
就如這枚漢簡背左側上段有斜面齒口,齒內存留墨書半邊字跡:“辛未下夕時”,與正面所記時間相同,顯示寫成后中剖為二,一半存懸泉置、一半由郵件接收者持有。除了存留起始時間,刻齒簡還有保密性質,隻有郵書到達目的地拆封后才能驗証核對其運行時間。
我們從漢簡記載得知,郵書的種類有“入書”與“出書”。入書,即懸泉置接收的郵書﹔出書,即懸泉置發出的郵書。不管是入,還是出,均需刻齒。懸泉漢簡中有20多枚入書簡,有一枚簡上記著“效谷縣懸泉佐董永詣府迎御泉 對尉曹 八月庚子漏下三刻入”。研究認為,漢代以文中的“漏”即青銅漏壺為計時工具,把一天分成100刻,這枚簡文中的“下三刻”指的是下午三刻時分。
為了准時將郵件送達目的地,郵人們又是借助什麼工具呢?漢簡中多有“馬馳行”“亭次行”“以縣次行”等的記載,這些傳遞方式都是根據公文信件的性質、重要程度以及道裡長短等規定的。普通文書由人徒步遞送,火速加急的朝廷詔書和其他緊急文書就需要快馬加鞭一個個驛站接力送達。
不論哪種文書,送達時間都有嚴格限制,如超過規定時間,即為“留遲”“不中程”。根據漢簡記載,對郵書的考核主要是對其是否及時,有無遺失和保密,封泥是否完好等的檢查。郵書封檢完好又按時送達,即為“中程”,本次郵書傳遞即告結束﹔如果郵書失期,即為“不中程”﹔郵件丟失、封泥毀壞,均要逐級追究責任。
(作者為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本報記者王錦濤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8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