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從“負”到“富” 一個小山村的逆襲

人民網 彭茜
2024年11月16日06:22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4年前,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天仙鎮雙新村村民肖紅常站在永寧河邊嘆氣,眼前成片的麻竹林無人打理,竹筍小、長勢慢,一年到頭辛苦活干了不少,但收成基本談不上。

4年后的今天,每次來到這個地方,肖紅便止不住地抿嘴笑——村裡這片竹林不見了,原地建起了納溪“天仙紅橙”柑橘示范園。樹上各個品種的橙依次成熟,滿園橙香。

走進雙新村,看到的不僅是豐收的果園、整潔的道路、林立的小樓,還有多樣的村集體項目。誰能想到,這裡原本是村民口中“四無一有”(無特色資源、無主導產業、無集體經濟、無項目支撐,有遺留問題)的小山村。如今,從竹林到甜橙,從負債到收獲,從傳統農業到農旅融合,雙新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欣喜。

成熟的甜橙挂滿枝頭。周菁攝

“苦”筍變“甜”橙 黃泥地上建起觀光小道

“那時候土地流轉每年每畝500元,我家流轉了3畝,就是1500元,但竹林基地經營不善,我錢也收不到。”2021年以前,村民肖紅在村裡原麻竹基地幫工。對他來說,當時村裡的竹林產業算得上是“看天愁、望水憂”,麻竹基地10多年無有效管理,成片生長得參差雜亂,村民們幫著挖竹筍,需一路踩著黃泥巴入林,辛苦挖到的竹筍量少、個頭小、口感差,在市場上賣不起價,基地連續3年都無法支付農民土地流轉費用。此外,土地又因竹子叢生無法有效利用,村民們意見很大。

怎樣才能改變現狀?雙新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強有自己的想法:發展產業絕不能再重蹈麻竹基地的覆轍,一定要為老百姓重新尋找一條長遠可靠、穩定增收的新路子。

2021年,雙新村成立村集體公司,村上將300畝竹林遺留下的“活兒”全部攬下來,組織人挖竹林,處理竹筍和竹竿,將地裡的竹根挖起來后就地深埋漚肥,原有土地上,取而代之的是成片栽種的“天仙紅橙”。

如今,在雙新村的土地上,成片的柑橘樹望不到邊,而以前村民口中的黃泥竹林地也改建為園區水泥觀光小道,道路兩旁果樹飄香,還有月季、黃梨花等鮮花可觀賞。園區中有魚塘,遠處青山環繞,永寧河就在園區旁靜靜流淌,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由此展開。

“以前竹林沒砍時,視野全被擋住了,我都不知道村裡這片這麼美,現在這裡就像霧散了、窗透了,空氣中都帶著香味。”村民陶志林說,以前她很少進竹林,沒想到這裡依山傍水,還能有如今這番新景。

差異化發展甜橙 帶動全村從“負”到“富”

“村裡總有人要帶頭大膽干點什麼,種橙子,就是我們改變全村面貌的第一個思路。”李強是“天仙紅橙”基地的帶頭人,他說,剛成立公司時,面對原有麻竹基地的“負債”和“一無所有”的發展困境,自己也思考了許多,雙新村要想有新的發展,必須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敢於“無中生有”,闖出一條發展新路。

在李強看來,天仙鎮不缺水果,枇杷、獼猴桃、黃金梨等水果的產能早已佔領市場,並有了響亮的品牌口碑。而對於雙新村來說,沙地適合種什麼成了考慮的重點。觀察來看,當時鎮上種植的果樹大都在上半年產出,下半年產出的卻很少,而甜橙的產期集中在下半年,且保質期也相對其他水果更長一些,利於長途運輸和保存。於是,種甜橙成了當時最好的選擇,也讓村民對看得見的收獲有了動力和盼頭。

有了這樣的想法后,李強和黨員群眾代表前后5次到重慶、眉山等地考察學習,13次召開群眾大會聽取意見建議,與8家有合作意向的企業商談,綜合考慮土壤氣候、錯位發展等因素,與“天仙硐·美麗谷”旅游開發公司合作種植甜橙,獲得了村民普遍支持。李強笑著說,在村集體公司發展初期,隻有一塊牌子和一個公章,但已經吸引了25位村民主動入股,到后來增加到45位村民入股。村民的認可,堅定了基地發展的信心。

改土、選苗、栽種、灌溉……2021年3月,為了搶在月底最佳栽種期前把果樹栽下去,村民們都行動起來,300畝果樹苗僅用20天就完成栽種,在示范基地的帶動下,后來村民連片發展了700余畝甜橙。2023年,利用低產林改造栽種珍稀林木楨楠的同時套種500畝,“天仙紅橙”基地發展到了1500畝。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天仙紅橙”是指品牌,不是水果的品種。從2021年開始,示范園內先后栽種的甜橙包含有愛媛、媚紅、夏橙、血橙、耙耙柑、紅燈籠、沃柑等10多個品類,產期從當年10月底開始,到第二年4月結束。

“家裡的農活干完了,我就會來基地幫忙,每天多一份額外的收入,還是挺不錯的。”10月底,示范園進入成熟採摘季,漫山遍野的愛媛已完成糖分的最后積累,果農們穿梭其間,忙得不亦樂乎。

49歲的村民吳進華說,在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帶動下,村民除了收到土地租金,還能在家門口上班,幫忙管理果園,每月還能領到工資,收入比以前多了,感覺干活也更有動力了。

據統計,“天仙紅橙”柑橘示范園如今帶動村裡200多人就近就業,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村民正在採摘成熟的果子。楊理攝

從“天仙紅橙”到農旅融合 全村放手大膽干

經過不斷地努力,雙新村實現了產業“從無到有”、集體經濟“從弱到強”、群眾心氣“從怨到順”的轉變。盛果期時,一棵樹結果80斤,按每斤5元計算,一棵果樹就能帶來400元的收入,一畝就能收入2.4萬元,這與其他農作物相比,賺得更多。截至2023年底,集體經濟收入已達431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2.6萬元。李強說:“村黨總支的組織力提升了,辦事有底氣了,村民心氣也順了,大家同心協力干事創業的氛圍更加濃厚。”

借著“天仙紅橙”柑橘示范園順利實施的勢頭,村裡還謀劃出一條農旅融合的發展之路。如今,在雙新村村委會附近,建起了一座帶有小橋庭院的天仙紅酒庄,這讓村裡又有了一番新景象。

雙新村不產枇杷,但背靠萬畝果園,不產酒但納溪酒多,李強和村民們合計,決定借勢借力發展枇杷酒。但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啟動資金怎麼辦?村集體公司向村民擴股融資的想法由此而生。為了提振信心,李強率先帶頭入股5萬元,並作出每年資金利息不低於18%的承諾,帶動黨員和村民入股85萬元,啟動資金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2021年,雙新村泡制並銷售首批枇杷酒、黃金梨酒6000斤,實現收入40余萬元,挖到了集體經濟發展的第一桶金。2022年,泡制果酒2萬多斤,更是成功銷往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果酒收入突破200萬元。2023年,泡制生產果酒5萬斤,實現銷售收入300多萬元,果酒成為了村上集體經濟增收的主引擎。

目前,“天仙紅”酒廠已改建完畢,並成功引進一條鮮果洗選和果酒配制、灌裝生產線,徹底解決了果酒生產、包裝難題。同時,天仙紅酒庄也於2023年12月底落成,開門迎客,酒庄作為產品展銷中心和電商直播中心,大幅提升果酒產業附加值和銷售額。酒廠附近,擁有天然晒場的醬油廠也建好了,雙新村有了自己的醬油品牌產品。

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到雙新村,村裡還搞起了戶外拓展項目,游客來村裡游玩,可以進行戶外運動、摘鮮果和釣魚體驗,還能品嘗刨豬湯、燒烤、臊子面、柴火雞等美食。聚餐、聚會和團建,所有休閑活動項目都能量身定制,今年的雙新村已經有了一個嶄新的模樣。這還不夠,目前,雙新村還在計劃著引進竹筏觀光等水上項目,並引導創新創業者打造鳥巢、鄉村別墅、露營基地等特色民宿,讓更多創業能人走進雙新村,共謀發展。

在青山綠水的小山村中,村民們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了老舊的面貌,守著土地,以創新、創意和創造大步謀發展、強經濟,“天仙紅橙”鮮果也去到了北京、上海等地,更多的人品嘗到來自瀘州納溪的這份香甜。

(責編:羅昱、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