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野生動物“頻出鏡” 四川爐霍縣成候鳥遷徙樂園

人民網記者 朱虹
2024年11月15日14:34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當前正是候鳥南遷越冬之際,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境內廣袤的草原、豐饒的濕地與清澈的湖泊,已化身為鳥類的天堂。成群結隊的候鳥,時而振翅高飛,時而嬉戲於水面,與周圍的山水美景相互映襯,共同繪制出一幅絢麗的自然生態圖景。

這樣的美好,得益於近年來爐霍縣積極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舉措,致力於打造適宜候鳥遷徙與棲息的綠色家園,吸引了眾多候鳥前來駐足休憩,享受這片寧靜與美好。

黑鸛。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野生動物“頻出鏡”

連日來,不少攝影師都聚集在爐霍縣鮮水河國家濕地公園拍攝候鳥。

“每天清晨,我們都會前往爐霍縣各個濕地內,來拍攝黑鸛等候鳥。”爐霍縣攝影家協會會員益西次裡稱,從2012年開始,不少攝影師就開始記錄飛越爐霍的候鳥。

“黑鸛已連續12年遷徙路過爐霍縣。”益西次裡說,每年11月左右,候鳥數量會達到高峰。

候鳥遷徙是自然界中一項顯著且關鍵的自然事件,彰顯了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層次。在爐霍縣,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包括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廣袤的草原、巍峨的高山以及蜿蜒的河谷,構成了鳥類不可或缺的棲息樂園。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爐霍縣境內棲息著超過280種鳥類,這一數字約佔四川省已記錄鳥類種類總數的三分之一。

爐霍縣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股負責人楊健介紹,爐霍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連接著候鳥北方繁殖地與南方越冬地,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恰好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路徑之上的休憩站。每年經過遷徙線路進入爐霍的候鳥數量高達上萬隻,其中不乏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鳥類,如黑鸛、黑頸鶴、白鷺等。

斑頭雁。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爐霍縣林業和草原局的統計數據還顯示,隨著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力度加大,最近3年間,爐霍鳥類種類增加了10余種,越來越多的鳥兒在爐霍“安家落戶”。

鮮水河國家濕地公園面積達1萬6千多畝。2022年,該濕地公園通過國家林草局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公園內擁有豐富的鳥類資源,包括黑鸛、黑頸鶴、胡兀鷲和白尾海雕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

在爐霍縣卡莎湖保護區,今年入秋以來,成群的灰鶴、野鴨等候鳥在濕地停留、覓食。“現在生態越來越好了,每天都能看到成百上千隻鳥在水面上飛來飛去,有黑頸鶴、綠頭鴨等,還有很多不認識的鳥類。”充古鄉村民索郎說。

不僅眾多鳥兒“落戶”爐霍,其他野生保護動物數量也在增多。日前,卡娘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用紅外相機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唇鹿、林麝、雪豹、馬麝等多種野生動物活動的珍貴清晰影像。據爐霍縣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爐霍縣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縣域內脊椎動物達296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就有56種,是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

花彩雀鶯。王瀾攝

織牢野生動物“保護網”

“野生動物頻頻‘現身’,除了爐霍自身的地理區位優勢,與生態環境改善也緊密相關。”爐霍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美吉多吉說,濕地面積增加、人類干擾減少、食物充足等因素,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安全的棲息環境,使候鳥等野生動物願意留下來。

近年來,爐霍縣通過高質量推進生態紅線管控、促進保護和利用協調發展,為鳥類等野生動物提供了溫暖的棲息港灣。目前,爐霍縣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已達497.82萬畝,佔全縣縣域面積的74.1%。同時,爐霍縣還採取濕地生態補水、棲息地恢復、濕地植被恢復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擴大了濕地面積,為候鳥等野生動物提供更大的棲息和繁殖空間。

普通秋沙鴨。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不僅如此,縣生態環境局還統籌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設立了縣鄉村三級林長、河(湖)長制度,並及時清理濕地周邊垃圾,疏通清淤河道,多措並舉推進自然保護地監管。

楊健表示,隨著公眾保護野生動物意識的顯著提升,過去常見的捕獵行為已大幅減少。為了進一步保障野生保護的安全,爐霍縣還制定了野生動物棲息地巡護管理制度。這一轉變,不僅體現了社會各界對野生動物保護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高度重視,也預示著爐霍縣將成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生態家園。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