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教育

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如何走出文理融合的新路

2024年11月11日09:2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如何走出文理融合的新路

為了找尋答案,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趙一鳴從2013年起,就開始面向大數據環境,研究知識組織、知識服務等學科核心領域的理論建構問題。他說:“數智化賦能,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創新和研究范式的轉變提供了有利條件。不少研究工作都可以利用數據驅動或AI賦能的方式來開展。”

在大眾的認知裡,相對自然科學實驗來說,哲學社會科學的實驗既無法利用材料做實驗獲得數據,又不能通過檢測設備等科學裝置進行驗証。如果要在高校成立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那麼需解決何為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如何建立實驗室以及如何“做實驗”、怎麼搭建科研系統等一系列解題關卡。

趙一鳴給出的思考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有效提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科學化,發現新問題,揭示新規律,提出新觀點。在武漢大學,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驗室以“文理交叉、數智賦能、共建共享、實驗創新”為研究理念,聚焦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

11月4日,在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頒獎會上,來自清華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帶上了獲獎作品,為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的發展建言獻策。

如今,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是一項正在蓬勃發展的新事業。2020年年底,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印發通知,啟動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試點建設工作。2021年,教育部設立了首批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通知中明確,實驗室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要平台,是培養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服務黨和國家決策的重要載體,是完善科研體制機制、提升治理能力、釋放科研活力、開展重大科研攻關的試驗田。

何為“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

2021年,北京大學語言學實驗室入選教育部首批試點建設的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其實早在1925年,北大中文系語言學實驗室(當時名為北京大學語音樂律實驗室)就已經開始探索,提出了“鑒於研究中國語音,並解決其中一切與語音有關系之問題,非純用科學的實驗方法不可”的實驗室宗旨。北大對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的探索一直在繼續。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姜國華解釋,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要通過引入先進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推動文科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為文科研究帶來新的機遇。同時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的建設也促進跨學科交流合作,為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創新型人才提供廣闊的平台。

“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自覺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姜國華說。

清華大學的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從一出生起就極具理工色彩。2021年,同樣作為首批試點建設的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清華大學計算社會科學與國家治理實驗室成為跨學科交流平台。為打通文理交流的脈絡,該實驗室利用數據融合、大數據技術與工具的基礎條件平台展開跨學科交流,將數字化技術運用至政策推演仿真和社會實驗等創新研究之中。

在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建設的過程中,各所學校的路徑均不相同。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匯集了數據庫和2000多個數據分析案例,覆蓋了中國家庭能源消費調查、中國家庭數字經濟調查、全球民意調查、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等命題。中國人民大學數字政府與國家治理實驗室的定位是推進“國土空間、網絡空間、市場空間、生活空間”四大空間的戰略性、前瞻性、實踐性問題研究。

何為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似乎很難為其找到一個確切的定義。2023年,在教育部印發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辦法(試行)》通知中,對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的內容做了進一步解釋: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應著眼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前瞻性、綜合性、復雜性問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之間深度合作及與理工農醫學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和催生新的學科和學術增長點,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范式轉型,產出重大成果,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和水平,建成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教學科研咨政並重的高質量創新平台。

其中明確要求,實驗室需具備解決重大問題的科研實力、鮮明的研究特色、明確的主攻方向和創新的研究方法,在相關學科領域有扎實的研究基礎。

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的搭建之路

從2020年至今,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如何建、如何開展科研攻關、有何創新經驗等問題,成為不少高校持續交流的命題。

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籌建過程中,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不停琢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的科學性如何理解?怎麼體現?

袁振國思考:“以前哲學社會科學就是講道理,覺得有用就使用。現在我們要把道理轉化為技術,把技術轉化為產品。”對於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來說,挑戰之一是要探索產學研一體化,把成果拿到實踐中去鍛煉,接受社會的檢驗。

帶著這項任務,華東師范大學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智能教育實驗室)團隊曾研發了一款作文自動閱改系統。使用者用系統掃描一篇文章之后,隻需等待兩到三分鐘,即可獲得用詞造句的評價分析。經過比對上百個學校教研應用的情況,袁振國發現該系統已經超過了大部分教師的批改情況。“通過軟件的應用,教師的教學模式從講解作文轉向了評價作文。”

在該校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的大門上,袁振國帶著團隊貼上了一句話——“發展有溫度的智能教育”。袁振國認為實驗室的目標之一是要探索可轉化發展路徑,促進智能教育的發展。

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成果轉化,是“探路者”必須完成的一問。《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辦法(試行)》中明確要求,實驗室要承擔重大科研任務,開展交叉創新研究,推動科研組織模式和科研范式變革,產出重大成果,為知識體系創新賦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支撐。

要建設好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產出成果,那麼需要回答好打破學科壁壘,促進人才流通的關鍵一問。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康震提出了一個想法,即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不是各個學科在物理空間的簡單集合,也不能成為不同領域人才的扁平化排列。

康震認為,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打通可以共享的算力基礎設施,實現跨學科、跨實驗室之間的數據共享。基於此,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字整理與規范研究中心、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做過一次創新嘗試,即利用智能化手段建立了大型資源應用平台“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再打通該平台資源生成專家研究系統,加快傳統人文學科的研究。《基於“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的上古出土文獻韻文數據庫建設》的國家語委項目便是該創新做法下的成果。

“這些建設中出現的挑戰也就是我們的科研命題。”康震說。

除了成果轉化和資源打通等關卡之外,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還關注到了體制機制創新的問題:“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建設面臨著跨學科的協作模式、人才隊伍評價機制、基礎設施支撐水平等共性挑戰。”立足清華的實踐,彭剛認為,應對這些挑戰需要不斷加強交流合作,匯聚多方力量,基於集體智慧解決復雜問題,整合多元機制共謀長遠發展,建設開放包容的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

推動文理融合的“探路者”

穿越時空“石窟”長廊在“2022年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上大放異彩。萬裡江山畫中現,人在畫中游千年。絲綢之路沿線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最重要的8座石窟的9組龕像一一呈現。

這一場“讓文物活起來”的展覽背后有著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圖像數據實驗室的研究方式創新。在探索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建設的過程中,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圖像數據實驗室設立了文物數字化、藝術與考古圖像智能計算、書畫古籍修復、科技考古等研究團隊和物理實驗空間,摸索出一套科學實驗實現圖像採集、智能計算實現圖像解讀、本體驗証實現圖像基因的評估與應用為主線的新型研究范式。

從2021年起,為更好地服務於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教育強國建設任務,高校教育家們在實驗室建設裡寫下了特色平台、創新研究方法、管理體系建設的新思路。

“探路者”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數據法治實驗室主任時建中稱,團隊成員是摸著石頭過河。起初,中國政法大學聘請了12位院士和數據、法律相關的法學家、行業專家組成了咨詢委員會。時建中和校領導的思考是,“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建設的目的是要生產知識,並利用知識解決重大的法治問題”。

針對大數據殺熟等法律問題,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實驗室曾圍繞個性化推薦技術進行科學研究,探索如何通過數據法學去服務數據法治工作。

團隊啟動數據實驗室后,採用算法和模型等方式,模擬了暫停個性化推薦之后的交易網站。數據顯示,一旦個性化推薦機制停止運轉后,交易量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動,用戶的選購行為也會出現困難,反而影響了市場經營活動。時建中和團隊解讀報告后發現,個性化推薦技術本身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那麼法律不應該對此進行過多限制和干預。

正是走通了多個小型研究探索,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實驗室第一次拿到了重點研發項目。后來基於團隊的法學、數據分析等多維度能力,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實驗室發布了2022年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專題報告》《反壟斷司法大數據報告》等權威報告﹔參與了相關立法工作。“在推動數字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實驗室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時建中給出的“解題思路”是:要建設好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打造有組織的科研和數據驅動的科研,建立機制和平台為科研探索提供保障。

一邊摸索一邊做,分析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多年的建設經驗,袁振國有了總結性“答案”。他概括出價值伴隨、文理交叉、產學研一體化等關鍵詞,即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要有價值導向,能為社會文明進步帶來成果。此外也要促進交叉學科的建設,如讓教育學與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知識交融﹔探索理論到技術應用的閉環。

經過近4年的努力,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建設成效初顯:武漢大學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驗室整合信息資源管理、測繪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人工智能、歷史考古等優勢學科力量,在智慧數據資源建設、傳統文化基因提取、數字化記錄建模與演繹呈現等多方面展開研究﹔南開大學經濟行為與政策模擬實驗室依托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統計學和工商管理等“雙一流”學科,聚焦行為與實驗經濟學、大數據統計學習與推斷、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對外開放與全球治理、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5個研究方向開展實驗研究……

據統計,截至2023年10月,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對跨學科前沿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72項、重點項目3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9項、重點項目45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36項等﹔在數據平台建設上,各實驗室共自主開發數據庫321個、採購數據庫324個,自主開發應用軟件148個、購買應用軟件618個﹔共出版著作292部,累計提交咨政報告2813篇。在科研成果轉化上,共有145項成果實現轉化,體現了較高的社會價值。

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正成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創新、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潮流的重要力量。

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大有可為,也應當大有作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潔)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