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車,來自四川這個園區

“聰明”的地鐵列車長什麼樣?自動喚醒、發車、運行,就連洗車、回庫、休眠這些環節,統統都能自主完成。
“聰明”的車離不開“智慧的腦”。這樣的“智慧大腦”,誕生於四川省成都市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自主研發、多項創新
“聰明”的車這樣造
走進位於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內的成都交控軌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交控”),一樓的軌道交通未來實驗室停放著一節等比例地鐵列車模型,閘機、車廂、智能信息顯示屏等深度模擬了未來智慧列車的模樣,科技范十足。
成都交控於2021年12月落地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目前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200余名研發人員。公司致力於行業領先的全自動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的研發生產,前面所說的“智慧大腦”系統,其設計、研發、測試和安裝調試等環節都在這裡完成。
如今,這套“智慧大腦”已運用於即將開通的成都地鐵27號線一期項目上,這也是成都首條具有高架區間的全自動運行線路。
“我們於2021年底啟動系統研發,2023年9月完成整體產品開發,今年實現產品交付。”據成都交控副總經理奚佳毅介紹,這套系統針對成都地鐵27號線一期高架線路、地區環境等進行了專屬研發,創新應用了“全電子聯鎖技術”、“自主后備運行模式”以及量身定做的“濕軌模式”等創新技術,全面提高全自動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技術中不少屬於國內首創,填補了行業空白,取得了17項專利。
產研聯動、創新發展
“成都造”智慧大腦走向全國
成都交控二樓的在建項目測試中心裡,研發團隊正針對不同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運營場景,對其自主研發的一套列車運行控制系統進行測試。未來,這套控制系統將應用於北京、深圳、蘇州、天津等城市的軌道交通上,為列車全自動運行帶來更多可能。
“我們完成並發布專利50篇,累計實現簽訂合同超21.85億元,企業從最初的100余人增加至現在的200余人,已取得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成都交控董事長張揚介紹。
一個園就是一條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對園區內企業發展極為重要。張揚介紹,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聚齊了軌道交通產業上下游企業,“近鄰之便”縮短了“智慧大腦”的生產周期。“比如,我們現在使用的計軸子系統就由園區的成都科安達智能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國產化生產,它主要應用於信號系統中的車輪檢測。”張揚說。
更多的“朋友圈”還在構建。成都交控聯合成都安扉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站台門系統與列車信號系統專業間的互聯互通,進而縮短開關門時間,提升站台門故障處理速度,讓乘客出行更高效。而安扉科技與成都交控僅一牆之隔。
由成都軌道產投集團、北京鼎漢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的車輛空調“研造修”基地,正全力布局車輛空調研發中心、制造中心、維保中心以及供應鏈中心等,讓列車空調更節能、溫度更適宜。
“我們聚焦主攻產業方向,合力引進相關企業落地園區,推動園區特色化、專業化發展。”成都軌道產投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緊盯新一輪信息化、數智化、智能化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趨勢,他們通過“鏈主聚鏈屬”發展模式,促進本地產業體系補鏈、強鏈、延鏈。目前,園區已形成千億級軌道交通產業集群。
圈鏈融合、集群發展
現代化軌道交通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數據顯示,成都已匯聚570余家軌道交通上下游企業,逐步構建了“一校一總部三基地”空間發展格局,形成集科技研發、勘察設計、工程建設、裝備制造、運維服務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優勢。2024年上半年,全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產業集聚度位居全國前列、西部之首,被納入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拼經濟搞建設,關鍵在產業、重點抓園區、最終看質效。為幫助企業發展從“單打獨斗”到產業協同“積流成淵”。近年來,成都軌道集團協同本地鏈主企業以及產業鏈專業頭部企業,聯動金牛、新都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落子高能級“有根企業”,帶動軌道交通產業形成全生態融合、全鏈條發展態勢。
另據成都軌道產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市級部門牽頭指導下,他們正聯合全市軌道交通產業園區、產業鏈企業推動成立成都市城軌交通產業協會、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聯盟,搭建本地產業鏈重點配套企業與鏈主企業的供需交流平台,幫助外來企業在園區扎根生長。
加速新質生產力“鏈”上成都造。據成都軌道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他們將持續強化軌道產業生態建設,全力促進軌道交通產業“數智化”創新成果加速涌現,加力招引培育一批本地硬核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動軌道交通產業園高質量發展,以更高水平推進成都現代化軌道交通產業體系建設。(郭瑩、宋妍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