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5年來,四川重慶不斷提升發展能級
行走川渝,我們看到了什麼?
□今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第五個年頭。10月28日至11月3日,奮楫爭上游·改革“四重”奏——“川渝一盤棋·唱好雙城記”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川渝兩地,觀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帶來的變化,體驗四川重慶不斷提升發展能級為人民生活帶來的便捷,感悟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川渝大地的蓬勃活力。
消失的邊界
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雙昌”合作示范園區裡,一條寬敞的水泥公路串起兩個風景如畫的村庄。
這裡沒有清晰的界線標識。如果沒有隨行工作人員的講解,很難看出這個院落建筑風格相同的片區實際分屬兩地——一側是四川省內江市隆昌市石燕橋鎮三合村,相連的另一側是重慶市榮昌區安富街道普陀村。
消失的邊界,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個縮影。
在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合江縣和重慶市永川區、江津區,100萬畝的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巴蜀魚米之鄉”打破邊界限制,共同規劃、育種、種植,共建國家優質糧油保障基地。
在川渝毗鄰地區,這樣的示范區並不鮮見。數據顯示,川渝省級行政區域界線長1854公裡,有6個市、30個區縣(市)“田坎相連”。
加強成渝區域協同發展,關鍵在打破邊界壁壘。近年來,川渝兩地堅持“一體化”“一盤棋”,突出抓好毗鄰地區協同發展,共建10個毗鄰地區合作平台,把接壤處推向合作前沿。
合作不僅讓地理邊界消失,更為雙方帶來發展的契機。
去年底,重慶市永川區吉安鎮下轄的5個村聯合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立石鎮下轄的5個村,共同成立川渝地區首個跨省市強村公司——重慶市永瀘強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這一舉措打破行政分割,公司經營項目涵蓋農機社會化服務、農產品深加工、農旅發展等領域,10村“高粱-大豆”基地互享兩地相關產業扶持政策。
便捷的服務
前些年,洪韜戶籍在瀘州、居住在重慶,為換領身份証不得不往返兩地。
不久前,洪韜回瀘州探親時丟失身份証。她到瀘州市龍馬潭區政務服務中心咨詢時得知,現在可以在瀘州辦理重慶身份証的補領和換領業務。“辦理很方便。”拿到身份証后,她感慨道。
便捷的服務,得益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放管服”改革合作協議:從民生事項到經濟領域,川渝通辦給兩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方便。近年來,為解決川渝兩地群眾辦事往返跑、多次跑的問題,川渝兩省市聯合確定四批共355項企業、群眾高頻事項跨省域辦理,給兩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方便。
如今,“全程網辦”“異地代收代辦”“線上線下聯辦”等多種服務模式,已成為減少川渝兩地群眾和企業去往異地辦事的時間、交通等成本的有效舉措。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到現場辦理的事項,川渝兩地的企業和群眾先到線上“川渝通辦”專區提出申請,再到線下專窗由專窗人員輔導網上辦理,企業和群眾“最多跑一次”。
採訪中,川渝兩地政務服務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持續統籌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便民服務,加強社保、就業、醫療等領域的政策協同,共建共享文化旅游、科技創新、醫療衛生、養老助殘、知識產權等服務資源,進一步豐富全場景跨域服務供給。
改革的活力
“進一個門,辦兩地事。”這是在川渝高竹新區經常聽到的一句話。
這是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由重慶市渝北區和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共同建設。在這裡,工業用地成本較重慶、成都低50%以上,水電氣等要素成本較重慶、成都低15%以上。企業在用地、水電等方面,可根據四川和重慶的政策進行成本對比,選擇最優產業扶持政策。
“用四川電、用重慶水”,是新區很多企業的共同選擇。用電曾是川渝高竹新區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隨著改革深化,新區全面梳理川渝兩地電力政策制度差異44項,其中40項已統一。新區正以“高供電可靠性+綠色低碳+智能智繪”為方向,編制新型電力系統規劃方案,打造低碳智慧能源示范區。
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試驗田”之一,這裡已建成全國首個實體化運行的跨省域稅費征管服務中心、建設全國首條跨省域12366熱線、全國首個跨省域社保服務專窗……
改革的活力持續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迸發。宜賓市與重慶市在新能源領域已有廣泛合作基礎。在供應鏈方面,四川時代配套重慶長安汽車和賽力斯問界品牌系列車型,時代長安配套重慶長安深藍、長安啟源等品牌系列車型。
一路行走,一路觀察,一路感悟。我們相信,伴隨著重慶、四川兩地更加緊密合作、不斷提升發展能級,新時代西部“雙城記”定會越唱越精彩。(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榮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