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世界不確定性 中國經濟“忙起來了”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將於11月4日至8日在北京舉行,已公布的議程包括審議國務院關於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市場將此次會議視為中國宣布更多刺激措施以提振經濟的“重要窗口”。在此之前,在10月25日舉行的中美經濟工作組第六次會議上,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向美方重點介紹了近期正在推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並表示具體安排預計於11月通過法定程序后予以公布。
中方自9月起密集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以來,獲得國際社會強烈關注與積極反饋。與此同時,中國對外經濟活動也明顯“忙起來了”:近期,從中方在喀山提出“五大金磚”新主張推動“大金磚合作”邁上新台階,到財政部、商務部等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繁忙的外事日程,再到中方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以下簡稱“鏈博會”)等國際合作平台將在11月再迎年度盛會……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通過本國經濟高質量增長和推動各國加強互聯互通,為全球經濟的復蘇和增長注入強勁動力,在當今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大背景下,中國以確定性對沖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
中國經濟活力與韌性集中顯現
“有充分的証據表明,當各國合作時,大家都能受益。當不確定性增加時,合作的價值更為凸顯。”10月2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談及當前全球面臨債務水平高企、經濟增長放緩等諸多挑戰時說。
“全球性挑戰”也成為中美經濟工作組第六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10月25日,廖岷在美國華盛頓出席世界銀行和IMF年會期間,與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尚博共同主持召開中美經濟工作組第六次會議。雙方就兩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應對全球性挑戰,包括共同合作幫助低收入國家應對流動性挑戰,以及下一步溝通安排等議題進行了深入、務實、建設性的溝通。
為緩解國內通脹,美聯儲自2022年3月起開始激進加息,把利率目標區間從0至0.25%提高到5.25%至5.5%的水平,引發多國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為應對美國國內經濟不景氣、就業市場不樂觀,美聯儲於9月中旬開啟4年來首次降息,降息幅度達到50個基點。
絲綢之路國際商會澳大利亞代表戴若·顧比認為,美聯儲此次大幅降息,反映出美國自身債務問題危機四伏,並對全球市場產生影響,尤其是與美元挂鉤的國家。“一些國家的貨幣政策將不得不跟隨美國腳步,盡管這些措施可能不適合當地的經濟環境。”
10月25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北京會見來訪的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並表示中方願通過經常性的政企交流,助力中美經貿關系回到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劉英指出,自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來,中國展示出對外經濟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中國通過加強同世界的交流互動,促進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可持續性是中國近期出台的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另一特點。”劉英以10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即日起啟用公開市場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工具為例解釋說,“通過釋放長期資金為市場注入流動性,進而為實體經濟提供高質量、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她預計,之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會進一步協同配合,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
多個指標顯示出中國經濟“穩”和“進”的積極態勢。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市場多元化穩步推進,與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實現增長﹔同時,我國跨境資金恢復淨流入。國家外匯管理局10月22日介紹,外資持有境內人民幣債券的總量超過6400億美元,處於歷史高位。此外,受境內股市上漲帶動,9月下旬以來,外資淨購入境內股票總體增加,配置人民幣資產的意願進一步增強。“增量政策的作用正在顯現。”劉英分析說。
高盛集團、摩根大通、瑞士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近期紛紛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廖岷在2024年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第110次會議上公開表態,中國有信心實現全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並繼續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動力。世界銀行、IMF等多家國際機構均有統計數據顯示,過去10多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比七國集團(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還要多。
歐美的經濟打壓難以長久
IMF呼吁各國加強合作的核心背景之一是,持續存在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影響全球經濟長期增長前景。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認為,如果任由貿易緊張局勢升級,各國之間增加關稅將導致資源錯配,與未來貿易政策相關的不確定性也會隨之增加,同樣會抑制經濟活動。
“確定性、創新性和增長性在中國這邊,不確定性可能更多來自美西方一些國家。”劉英說,在個別國家泛化國家安全概念,以防范風險為由,鼓吹所謂“脫鉤斷鏈”、構筑“小院高牆”之際,中國在推動區域和全球范圍內經濟一體化,降低貿易壁壘,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通過提升互聯互通水平來促進世界經濟增長。
10月23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將多舉措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包括:從今年12月1日開始,對原產於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適用關稅稅率為零的特惠稅率﹔今年進博會將為37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120多個免費展位,為這些國家優質特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和接駁世界市場搭建平台和橋梁,等等。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在相關報道中提到,中國用實際行動和成果証明,開放的大門隻會越來越大。
“隨著‘全球南方’國家合作日益加強,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的趨勢愈發明顯,我國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面,企業出口產品的國別方面可以考慮面向更多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劉英前不久赴沙特阿拉伯參加一場研討會,感受到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與沙特“2023願景”深度對接,雙方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制造業、新能源等行業都有巨大合作空間。沙特阿拉伯投資大臣哈立德·法利赫曾表示,海灣合作委員會與中國之間的合作交往基於互信。分析人士認為,增進政治互信、促推互利合作,也是中方希望通過頻密互動向世界釋放的積極信號。
在劉英看來,“未來更大的市場發展可能並不在歐美,而在發展中國家。”東盟已連續4年成為中國在全球的最大貿易伙伴。IMF預計,世界經濟增長將更加依賴金磚國家來推動,而不是更富裕的西方國家。劉英進一步指出,歐美從意識形態出發的經濟科技打壓根本難以長久,“個別國家希望通過打壓和遏制的方式,迫使中國這個制造業大國的企業跑到歐美投資,以推動其所謂的‘制造業回歸’,這其實是不理智不現實的,反而激發了中國的科技創新潛能和內在發展動力”。
“一面對抗中國,一面又需要中國,西方陷入自相矛盾。”保加利亞“一帶一路”全國聯合會主席扎哈裡·扎哈裡耶夫說。這一矛盾窘境也反映在近期西方內部的認知裂痕上:10月28日,美國敲定對中國半導體、量子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限制新規,稱相關措施旨在防止美國投資推動中國相關科技發展從而“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新規將於2025年1月2日生效。對此,英國《經濟學人》網站的報道直言,“美國高估了限制整個中國科技發展的能力,也低估了美國為此所付出的代價”。
10月29日,歐盟委員會發布了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方案終版文件,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BEV)征收為期5年的最終反補貼稅,該政策定於10月30日零時生效。同期來華訪問的歐盟成員國芬蘭總統斯圖布表示,中歐需要避免陷入關稅升級、貿易爭端加劇的惡性循環中。在終裁出台前歐盟成員國內部的兩次投票中,芬蘭均投出棄權票。芬蘭外交部高級官員尤卡·庫爾馬指出,現有証據不足以証明中國政府給電動車企的支持對歐盟造成實質性損害。
外資用“腳”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10月25日,在同王文濤會見時,庫克表示,蘋果公司將中國視為重要市場和關鍵供應鏈伙伴,將致力於在華長期發展,持續加大對供應鏈、研發等領域的投入。蘋果公司願繼續為推進中美經貿領域溝通交流發揮橋梁作用。對此,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稱,“這家美國科技巨頭重申了對中國市場的承諾”,希望推進“蘋果智能”在中國上線。
另據統計,今年鏈博會境外參展商比例達32%,超過去年,其中美國企業居首﹔歐美參展商佔境外參展商的比重達50%,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佔參展企業的比重超過60%。用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少剛的話說,外資持續看好中國市場,中國仍是他們在全球配置資源中最佳的供應鏈合作伙伴。
“企業實際上對市場、對盈利、對未來看得很清楚,歐美政客為了謀求自身政治利益搞‘脫鉤斷鏈’‘去風險化’的那一套實際上並不得人心。”劉英表示,外資企業來華投資是中國當前營商環境和市場前景的一個風向標。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近日發布的2024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也顯示,過去1年美企在華營收企穩,80%的受訪企業實現盈利,計劃將今年在中國創造的利潤用於再投資。
“中方將繼續以實際行動回應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的期待和各國企業‘做多中國’的熱情,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新動力、新機遇。”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0月30日強調,“中國經濟‘穩’和‘進’的積極態勢也為世界經濟的復蘇注入穩定性。”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 記者 陳小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