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學貫中西 大巧精工

走進“大器無量——謝無量的學藝人生”特展

2024年11月01日07:59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學貫中西 大巧精工

展廳一角。 本版圖片均由成都博物館提供

謝無量書寫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詩《偶成二首之一》。

《山水圖詩》軸,﹝清﹞顧復初畫、謝無量作詩並書。

  他一生履歷豐富,青年結交反清志士,壯年投身民主革命,中年呼吁抗日救亡﹔他教書育人,著作等身,是最早用現代學術話語構建中國哲學史和中國文學史的學者之一﹔他喜愛美術、文物,曾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四川省博物館(現四川博物院)首任館長﹔他以其直抒本真、稚拙超逸的“孩兒體”書法風格,在書壇獨樹一幟。

  他,就是近代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謝無量。

  為紀念謝無量先生誕辰140周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9月28日,“大器無量——謝無量的學藝人生”特展在成都博物館開展。展覽分人生歷程、博學卓識、詩才橫溢、翰墨大家4個單元,通過120多件(套)展品,綜合呈現一代大家謝無量不平凡的學藝人生。

  無量之識

  上下求索,勇立時代潮頭

  “我十二歲看的古書愈多,尤好看史書,喜論古今興亡成敗的事跡。學為古文,因知八股文及科舉制度都是大有害於中國的。”這是此次展品《謝無量自傳》文稿長卷中的一段話。由此可見,謝無量很早就開啟了自我的啟蒙道路。

  謝無量出生在四川省樂至縣的一個官宦家庭,自小跟隨父親生活在安徽。少年時,他隨著名學者湯壽潛學習實務和經世之學。后來,他考入上海南洋公學特班,師從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

  在謝無量晚年的一幅手稿展品中,他這樣寫道:“綜計我之一生,幼時受家庭教育,以后從學浙江湯壽潛先生。在上海讀書,獲交馬一浮先生,共同研究學術,頗受其影響。”

  謝無量廣泛結交志士仁人,勇立時代潮頭。此次展覽,用大量文獻資料和圖片,展現了他上下求索的形象。在展品中,有他與馬一浮、馬君武等友人在日本時的合影,他擔任存古學堂首任監督整理時刊印的古籍,孫中山致謝無量的書信等。

  孫中山去世后,謝無量對當局頗感失望,遂將大部分精力用於教育、學術和藝術事業。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謝無量創辦報刊,通過撰寫時政評論、廣泛參與社會活動,呼吁國人抵御日寇。其間,他把對國家危難的深切悲痛,表現在藝術作品中。展覽中的《邊警方亟》軸、《七言絕句詩》軸,便是明証。

  在一份上世紀30年代中期寫就的《四川政治經濟改革方案》中,謝無量從全國政局出發,給四川政治、經濟改革開出“藥方”。“遺憾的是,四川軍閥忙於內訌,建議未被採用,但先生的拳拳報國之心,日月可鑒。”展覽執行策展人杜康介紹。

  1940年以后,謝無量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四川。其間,他與林思進、商衍鎏、嚴谷聲、張大千等巴蜀學者詩酒唱和、切磋學問。展品《辛巳春初游天師洞》碑墨拓、《和湛翁〈江村遺興〉之一》卷、《游龍洞庵》軸、《竇圌集》詩稿長卷,就是謝無量游覽巴蜀形勝時所作。他將對故鄉的一腔熱愛,訴諸詩歌與書法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謝無量擔任川西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委員,后受聘為川西博物館館長、川西行署參事。1952年,川西博物館改名為四川省博物館,謝無量仍任館長。他又被聘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在展品《百字令·為杜甫草堂作》軸中,謝無量寫道:“拜聽鵑聲,起吟梁父,高韻誰能續?重開祠宇,寒泉待薦秋菊。”對新社會的美好憧憬,躍然紙上。

  無量之學

  博學卓識,先開時代風氣

  “已倦看花眼,猶存問道心。”這是謝無量晚年病臥寫懷之句。當時的他年老力衰,但求知的願望依然強烈。

  “求知的願望,貫穿了他一生。”謝無量的侄兒謝祖渝介紹,伯父年輕時在日本學過日文和德文﹔為研究佛學,他掌握了梵文,甚至到寺廟游學,看完一座寺廟的藏書,接著換下一座﹔他甚至還翻譯過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資本論》。

  謝無量一生不僅博覽群書,而且勤於筆耕。杜康介紹,僅在上海的10年間,謝無量編著的圖書就多達25種。“他的治學領域涉及哲學、文學、教育等多領域,可見他學貫中西的特點。”

  在眾多治學領域,謝無量的諸多貢獻尤為外界稱道。

  謝無量是一位具有拓新精神的哲學史家。他順應晚清以來西學東漸、經學轉向和諸子學、佛學復興的潮流,積極反思和重構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此次展出的《中國哲學史》《佛學大綱》等著作,便屬謝無量在哲學通史上的研究成果﹔《孔子》《韓非》《王充哲學》《朱子學派》等著作,則是專題研究的代表。

  謝無量還是一位視野宏闊的文學史家。他重視先秦的“創造文學”,在現代詩經學、楚辭學領域具有開拓之功。他還特別關注婦女文學和平民文學,體現出進步的文學史觀。在此次展品中,初版的《中國婦女文學史》《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等著作,便是謝無量編寫的新式教材或參考讀物,曾起到學科啟蒙、風氣先開的作用。

  無量之才

  詩書一生,作品大巧精工

  “不是麻繩系,乘風直上天。”這是展品中,謝無量6歲時寫的《紙鳶》詩中的兩句。少年謝無量詩才嶄露,展現出在傳統文化方面的深厚功底。

  成年后,謝無量更是將愛國、憂民、戀鄉、懷友之情盡付筆端。摯友馬一浮曾言:“始予與嗇庵(謝無量別署)相識,年俱未冠,以言詩相得。及其耆艾,其所涉益廣,所感益多。當其羈旅行役、憂患疾病、觸事遇緣,未嘗不以詩相往復,咸自胸中流出,無一字之苟。”

  謝無量的詩學觀,可以從他給后學晚輩的序言中窺見。

  在展品《〈稚荃三十以前詩〉序》中,謝無量寫道:“詩之者,藝之事也。故大巧莫如天工,凡一花一葉之細,其交錯組纂,前后左右,無不精密工致,光色相發,是以成其美﹔使一切顛倒而無序,枯索而寡味,過者望望然去之,豈足為詠嘆之資哉!”

  展品中,謝無量寫就的《邊警方亟次韻達友人》《竇圌集》《贈梧堪先生舊作詩》《百字令·成都杜甫草堂》《俚句奉別》等30多件詩詞作品,無一不見其“大巧精工”的文學造詣。

  細言“大巧精工”,謝無量的詩如是,書法更是。

  他因其極具標志性的書風在20世紀書壇獨樹一幟,同時代書法家於右任評價他“筆挾元氣,風骨蒼潤”﹔沈尹默則認為他“上溯魏晉之雅健,下啟一代之雄風”。

  本次展覽中,《臨晉王羲之〈官奴帖〉》四條屏、《〈太清金液神丹經〉序》碑墨拓、《慈溪金烈婦墓表》軸等作品,可一窺謝無量“師法二王,游心篆隸和南北朝碑刻”的特點。

  謝無量書法精詣不僅在於吸收,更在於融會貫通。

  現代巴蜀學者劉君惠評價他:“師法二王而加以深化,雖變化多方而精蘊不渝。羲之的靈和,獻之的神駿,與南北碑刻的凝煉散朗,熔鑄為一。”

  天才卓異,再加上深厚學養浸潤,使謝無量的書法“隨手揮洒,自然佳妙”(馬一浮語)。在此次展覽中,謝無量創作的大量文稿、詩詞、匾聯、扇面、碑石等形式的書法作品,無不體現出不假雕飾、稚拙超逸的書法特點。現代學者吳丈蜀作詩稱贊:“一片清機出自然,真情至性聚毫端。”

  展覽珍品點擊

  《邊警方亟》軸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不久,謝無量作七言律詩一首。“玄霜漠漠九邊陰,滿目流亡戰鼓沉。”首聯就表達了他對國家危難的深切悲痛。

  《壬午除夕》軸

  1942年除夕,謝無量作此詩並書寫贈與“北星先生”。謝無量寫道:“居然逢歲盡,樂事萬家融。闔戶知天變,殷雷發帝聲。香余經夜味,火駐隔年功。待旦人聲起,春城換好風。”該書法筆致渾融而宕逸,結字散朗天然,收放有致。

  《賦大千臨摹敦煌壁畫》軸

  1943年8月,“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首次在蘭州展出。次年1月、5月,又先后在成都、重慶展出。1944年元旦,謝無量在成都得觀此次展覽作品,為其書七言長詩以贊。該書法楷中帶行,顧盼呼應,意連勢全。

  《還樂至絕句十二首之三》軸

  1948年春,謝無量回到故鄉樂至,並作《還樂至》七言絕句組詩,此為其三。“昔年曾訪北周碑,何必南朝數戴逵。造像滿岩尋不見,棲霞伯仲至今疑。”此詩著重描寫成都市龍泉驛區的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謝無量曾游觀此地,並認為其藝術水平不在南京棲霞山千佛岩之下。該書法氣象朴茂,意趣巧拙相生。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斌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