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力量在甘孜州的醫療、教育機構“師帶徒”
組團式幫扶這樣“魚漁兼授”
10月31日,康定市第二中學教室內,高三年級語文教師彭詩琪正在講課。突然,教室的后門被輕輕推開,彭詩琪的“師父”——來自成都七中的老師吳兵悄聲走到最后一排坐下。
推門聽課,是組團式幫扶隊伍入駐康定二中以來,建立的工作制度之一。
“‘推門’強調的是隨時性,不提前打招呼。這樣既能檢驗老師教學水平,又能考驗他們的心態。”吳兵告訴記者,這也體現了他的帶教理念,“不僅教他們教學方法,還以制度的形式授人以漁。”
自組團式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甘孜州作為全省受扶縣最多的市州,來自各方的幫扶力量在18個縣(市)的醫療、教育機構,以“師帶徒”的形式助力當地人才隊伍建設,“師父們”不僅傳授實操技能的“魚”,也教授制度等“漁”。記者深入康定、道孚兩地一探“魚漁兼授”。
授人以魚
“手把手”傳授細節教實操
改掉口頭禪,是彭詩琪跟師學習以來的收獲之一。“以前我講課,總有‘是吧’‘對吧’這樣的口頭禪,當時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彭詩琪坦言。
聽了幾次彭詩琪的課后,吳兵發現了這個問題:“口頭禪過多會影響課堂語言的干練,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這是老師不自信的表現,會影響她對整個課堂的把控。”
結對后,吳兵給彭詩琪提出要求:每堂課都准備一個“逐字稿”。起初,照著“逐字稿”講課,彭詩琪有些不習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養成了精煉、准確表達的習慣。
相似的一幕出現在道孚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醫生王琳坐診時,她的“師父”——來自浙江省金華市人民醫院的方俊玲醫生,總是坐在一旁糾正細節。
“以前我不是很注重診療邏輯,開出的檢查單往往會讓病人多跑路。”王琳表示,現在,在開檢查單之前,會先在心裡把病人的繳費、檢查、送檢流程梳理一遍,盡可能方便病人。
“手把手”傳授細節,是授人以魚的關鍵。在道孚縣人民醫院,“師父們”通過基礎培訓、專業知識講座、三級查房、疑難病例討論、手術實操等方式,幫助“徒弟們”提高臨床診療能力。
“本地隊伍基礎相對薄弱是我們的現實情況,師徒結對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提高隊伍能力的方式。”康定市教育和體育局局長劉良芳告訴記者,“由於組團式幫扶人力有限,我們還採取建立‘線上+線下’平台、選派研修等方式進一步提升隊伍能力。”
授人以漁
優化制度培養后備人才
不久前,康定二中高三4班班主任張琴有了一個新身份——高三年級副主任。
“年級管理團隊”是組團式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建立的新制度之一。
“以往,學校是由校長直接對接管理班主任,這樣的管理模式不夠精細,導致很多事務處理效率不高。”來自成都七中的幫扶教師、高三年級主任陳威告訴記者,年級管理團隊建成后,由一名幫扶教師擔任年級主任,一名本地教師擔任副主任,“這樣做,一能讓學校管理更規范細致,二能培養后備干部。”
從“44”到“235”,是張琴擔任新職務后最直觀的變化,“以往作為班主任,我隻需關注全班44個學生的成長﹔現在作為年級副主任,全年級235個孩子的成長,我都得關注。”
“除了管理的學生人數增加,我還得根據高三年級特點,統籌考慮年級的發展。”張琴告訴記者,和陳威老師“搭班子”后,他們便開始著手對高三年級的管理制度進行修訂。
“我們探索了‘多員成才’機制,不僅專注考試成績,也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孩子的條件,培養他們在藝術、體育等方面的興趣,拓寬孩子們的成才道路。”在陳威的帶領下,張琴很快成長起來,“現在,我也會在制度建設方面主動思考,下一步打算建立‘課后延時’機制。”
讓制度建設起到“授人以漁”的作用,這也是從金華市到道孚縣人民醫院挂職院長的程振宇的思路:“我們的幫扶團隊待在當地的時間有限,長則3年,短則1年,終究要離開。但制度建立好了,能常態化運營,是醫院長遠發展的關鍵。”
自2024年上半年以來,道孚縣人民醫院已修訂完善20余項制度。“特別是我們5月制定的績效分配方案,讓績效分配向臨床一線、技術骨干傾斜,極大提高了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程振宇表示,下一步,醫院將制定實施后備人才培養機制,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侯沖 吳憂 寧蕖 陳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