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群眾用水 從“用得上”到“用得好”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這兩天,赤源水務二廠的廠長蔣斌在忙著一件大事。
“‘水到蓬南’渠系工程通水后,我們要趕在明年春天正式啟用原水前完成相關測試,比如,一天可以放多少水,需要多長時間到達我們的取水庫,放一次水我們能提多少水等。”蔣斌說,渠系通水了,意味著水廠又多了一個供水水源。
不久前,遂寧蓬溪縣新會鎮田家壩村,田家祠渡槽橫亙碧野之上,隨著閘門緩緩升起,一泓清流從白鶴林水庫左岸取水口噴涌而出,沿蓬船干渠、蓬南分干渠、農興分支渠,一路奔騰向前。這一刻,標志著“水到蓬南”渠系工程成功試通水,蓬船灌區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
據悉,“水到蓬南”渠系工程涉及蓬船灌區工程蓬船干渠、蓬南分干渠、農興分支渠3條渠系,共計53千米。渠系通水后,不僅將為沿線8個鄉鎮自來水廠、30余萬畝農田提供生產生活用水,還能為華興河、三五水庫、高二水庫、沙壩子水庫等沿線河(庫)進行適時補水,成功構建起“互聯互通、豐枯調劑、有序循環”的綜合性系統性生態水網。
好消息傳來,蔣斌備受鼓舞,“‘水到蓬南’渠系工程的成功試通水,將實現群眾用水從‘用得上’到‘用得好’的轉變”。
蔣斌介紹,赤源水務二廠供水總規模20000噸/日,取水水源主要為高升一水庫、高升二水庫和鯉魚岩3個水庫,覆蓋高升水廠、蓬南水廠供區。“3個水庫共計年可取水量在390萬立方米左右,勉強能供應蓬南、高升、任隆、三鳳和金橋5個鄉鎮用水需求,遇到最缺水的春季時,廠裡甚至需要花費數十萬元向其他水廠買水。”
提到該工程為水廠帶來的改變,蔣斌坦言,“最直觀的感受是,渠系的建成投用不僅能滿足5個鄉鎮的生活生產用水,還能給蓬溪經開區(金橋片區)預留工業發展所需容量,為蓬溪工業經濟發展提供要素保障。”
水是農業的命脈。對於這一點,高升鄉副鄉長胡績亮感受深刻。
“2022年夏季,遂寧遭遇持續極端干旱天氣,蓬溪主要的飲用水源地均出現蓄水嚴重不足,持續的高溫干旱導致水稻每畝減產約一兩百斤。”盡管時間已經過去2年,回想起當時的干旱場景,胡績亮仍記憶猶新。
參加“水到蓬南”渠系工程通水儀式,親眼見証工程的順利通水,胡績亮的心情就像奔騰向前的水流一樣澎湃,“從此,荷葉溪沿線6000余畝的水稻將不再‘靠天吃飯’,水稻豐收將更有保障。”
遂寧屬川中老旱區,有“三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的諺語,受地形地貌和氣候影響,該市多年人均水資源僅300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下轄的蓬溪縣,地處嘉陵江與涪江分水嶺,是四川典型的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遠低於全省及全國的人均水平。
如何破題“解渴”?2016年,蓬溪縣正式啟動蓬船灌區工程建設。作為武都引水工程的擴灌區,該工程涉及綿陽、遂寧、南充3市5縣(市、區),屬於大型灌區工程,是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主要功能為農業灌溉、城鄉生活、工業供水等水資源綜合利用。至此,蓬溪地區“解渴”的夢想正一步步照進現實。
據介紹,該工程總投資36.69億元,主要建設白鶴林囤蓄水庫1座、總庫容8828萬立方米,渠系11條、共174.9千米。工程建成后,潤澤蓬溪地區的“水動脈”將全面打通,可向灌區年供水2億立方米,控灌面積達94.7萬畝,改變蓬溪“靠天吃飯”的歷史,惠及群眾150萬余人,對保障灌區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解生活生產的渴,也解生態環境的渴。”蓬溪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坦言,眼下,蓬溪正全力推進母親河復蘇行動,而武引蓬船灌區工程建成后,每年將有1.7億立方米的涪江水流入蓬溪盆地,增加河道生態用水84萬立方米,將對蓬溪優化水資源配置、改善水生態環境、減少地下水開採產生積極影響,進一步優化區域水生態、水環境,為遂寧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王波、歐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