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西部篇丨一個國家高新區的科技成果轉化突圍

2024年10月25日16:25 |
小字號

從電磁感應現象發現,到白熾燈照亮千家萬戶,這中間隔了幾十年的漫長時間。即使在今天,科學創想、研究成果要想在現實場景中落地,也需要經歷概念驗証、中試熟化、檢驗檢測等重重考驗。

如何迅速幫助科技成果轉化,又充分考慮市場需求避免資源浪費?記者近日在成都高新區智能硬件中試生態園找到了答案。

成都高新蜂鳥先進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廳裡,一台呼吸式捕蚊機通過模擬人體呼吸,循環捕獲並釋放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分子,引誘並捕殺蚊虫,這個產品已在成都大運會和一些城市場景中應用。車載違法抓拍系統、針灸虛擬仿真實訓系統等其他通過中試走向市場的產品也在展廳一一陳列。

“高校研發出新技術、新材料后,可能並不知道如何轉化、可以做成什麼樣的產品。通過中試可以幫他們找到應用場景、驗証技術是否能夠支撐商業模式等。”成都高新蜂鳥先進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徐劍說。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今年初發布的《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中試是把處在試制階段的新產品轉化到生產過程的過渡性試驗,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關鍵環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也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証、中試驗証平台。

徐劍指著一系列數據向記者介紹,據相關統計,科技成果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而未經過中試,成功率可能隻有三成左右。

“我們目前已經配合202個科技成果進行了概念驗証,從轉化通過率這一指標可以發現,僅19%的技術可行性、商業可行性和應用場景通過了篩選和評估,進入中試熟化環節﹔其余81%因不具備轉化條件而被放棄,這樣可以避免后續的資源浪費。”徐劍表示,雖然進入中試熟化的產品,在后續環節還是會面臨淘汰,但一旦通過小批量試產,能進入量產,轉化通過率將顯著提升,達到86%。

近年來,隨著黨中央對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素的新質生產力培育,成為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征之一。科技騰飛的同時,不少地方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依然存在,創新成果本地轉化率還不足。

成都高新區科技創新局創新平台處副處長劉凱介紹,以前高新區中試平台數量較少,產業覆蓋面不大,企業常常到珠三角、長三角開展中試。另一方面,本地中試平台拓展業務大多靠既有行業資源,並沒有真正“出圈”。

“針對這些矛盾,我們確定了‘中試+’生態理念,通過中試平台匯聚科研力量、資本要素、應用場景,賦能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各環節。”劉凱說,“我們從當地產業需求出發,聚焦14條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布局中試平台,重點支持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產業鏈盡快形成行業完整中試能力,並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前沿領域超前謀劃一批中試平台。”

中試一頭連著創新鏈、一頭連著產業鏈,科技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的高效配置也至關重要。劉凱介紹,針對已建成的專業化園區,正加快補建中試平台,讓其成為園區標配。與此同時,政府還在項目孵化、資金支持等方面,幫助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實現產業化。

目前,成都高新區已建成投運各類中試平台49個,覆蓋60%的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服務創新項目1883個,助力項目融資超19億元。

在多個中試平台的車間裡,工作人員忙碌地進行結構打樣、工藝改進、能力檢測,一步步幫助“沉睡”的科研成果,走向廣闊的市場。

“從0到1”的原始創新,到“從1到100”的產業化,中試這座“橋梁”正在西部土地上架起更通達的“路網”。

新華社記者黃垚、李倩薇、董小紅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