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雅安石棉與天全兩縣四普工作進度領先

2024年10月25日08:29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雅安石棉與天全兩縣四普工作進度領先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以來,四川雅安的石棉和天全兩縣,在全省率先以縣域為單位完成了文物實地調查和信息採集工作。記者23日從四川省文物局了解到:截至10月22日,石棉縣新發現文物30處,取得階段性成效﹔天全縣全面轉入文物新發現階段。

天全:清代大廟“轉型”成當地村民文化活動室

天全縣文廣體旅局副局長彭周君告訴記者,開展“四普”的文物實地調查工作,首先要對“三普”時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一一復查。“天全有413處已記錄的文物,我們在9月底就都核對完了。當時天氣還很熱,而且常常下暴雨,真的是頂著烈日和暴雨,起早貪黑地拼命跑。”彭周君說,“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集中力量,盡快提前完成任務,同時也保証調查質量。”

大家如此努力的一個原因是:面對巨大的工作量,不僅普查隊員人手不足,而且隊員還有別的工作要處理。與其多線進程緩步推進,不如“一段時間一個重點”,先把這件大事一鼓作氣完成,接著再專心去做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

在那一個多月的普查工作中,幾十名相關負責人員分成了七八個小組,每個小組投入的人力與對應的調查鄉鎮文物數量挂鉤。“文物點位富集的鄉鎮就多加人手,點位較少的就少派一點人。大家白天去野外調查,晚上回來就做信息錄入,加班到十一二點是家常便飯。”彭周君回憶道,“相對‘輕鬆’的日子是下暴雨的日子,野外調查回來採集的數據相對較少,下班就可以早一點。”

回頭看那段辛苦的時光,彭周君覺得這個“長累不如短累”的策略還比較有成效。困難當然也不少。“三普的資料裡,也偶有當時錄入的坐標和文字說明不符的,我們的隊員按照文字說明去找就會找不到,那就需要負責野外實地調查的隊員抽時間再去核實。”他說,“還有一些古墓外觀十分接近,墓碑上的字跡如果模糊不清,稍有疏忽就會張冠李戴,也需要反復認真比對。”

天全縣文保中心主任劉聰告訴記者,始陽鎮徐家村有一處清代廟宇,叫做金龜大廟。“這座大廟曾被廢棄多年,后來當地的村委會對其做了一些簡易的維護后,現在當成村民們的文化活動室使用,我們這次在普查中注意到,維護和使用的效果都不錯。”

前不久在成都舉辦的“2024文物防震技術國際學會研討會”上,來自意大利羅馬大學的Giorgio Monti教授特別提到一點:“遺棄意味著衰敗,使用意味著維護。”我國大力提倡對文物的活化利用,因此像徐家村這樣有當地居民對老舊建筑繼續合理使用的情況,文保工作者亦樂見其成。“我們把這座大廟也上報為文物點,未來有條件的時候還會對其進行更專業的維護和管理。”劉聰說。

石棉:為川礦的光輝歲月增添新的記憶點

石棉縣得名於這裡曾經大量蘊藏的石棉礦,四川石棉礦六十余載的歲月,見証了新中國工業白手起家、艱難發展的歷史,是一部偉大的工業文明史。

為留住川礦記憶,傳承和發揚川礦精神,石棉縣在廣元堡社區(原川礦三礦區)建立石棉縣川礦記憶文化公園和川礦記憶陳列館,將“礦區”變景區,打造了一個以工業為主題的歷史陳列館和文化公園。

復原的四川石棉礦礦部大門、全省模范坑道“1248”坑道,以及群雕像“開天辟地”“沸騰的礦山”,還有川礦礦山生產機械設備、文物遺存“忠字碑”“石棉”碑林等文物建筑和工業遺跡……走進川礦記憶文化公園,濃濃的歷史感扑面而來,仿佛再現了川礦當年之盛景。

“廣元堡忠字碑始建於1969年5月1日,是四川三線建設時期的重要歷史遺跡。”石棉縣文管所工作人員崔海林告訴記者,在本次四普實地調查工作中,這塊碑也是他們新申報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碑高7.8米,寬6.8米,前后均繪有油畫,畫面旁邊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主席語錄,與川礦“不怕犧牲、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奮力開拓”的精神相互映襯,是川礦歷史與文化的時代見証。

在石棉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從戰國時期的永和墓地,到紀念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的“翼王亭”,以及曾見証抗日戰爭的大渡河懸索大橋……兩千多年時光如滔滔大渡河水流過,留下這些珍貴的文物遺跡。

在如今人們眼中尚顯晚近的諸多“歷史紀念”,在進入漫長而未知的將來后,能有多少原原本本地留給后人,很大程度上也有賴於一代代文物保護工作者們的默默付出與認真記錄。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