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漢語電影內容人工智能輔助創作平台發布——

劇本創作與修改、評估有了“智慧”幫手

本報記者 劉 陽
2024年10月24日09: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瞄准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生成劇本初稿、縮減科研周期、構建智慧工廠……近年來,人工智能成為推動科技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無論是輔助高精尖的科學研究,還是在視聽創作上的應用,人工智能已經展現出強大效能,加快賦能千行百業,為創新創造開辟了新的空間。本期報道關注電影創作類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呈現人工智能在文化產品生產方面的巨大潛能。

  ——編  者

  

  不久前,在陝西西安舉行的第十一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發布了“漢語電影內容AI輔助創作平台”。這是國內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影創作類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平台的發布為中國電影未來的創作生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引發行業內外關注和熱議。

  實現從靈感到故事的快速生成

  從一個靈感起步,設置主題、類型、背景、氛圍、人物、情節、高潮等十幾個維度100余個參數,引導編劇填入自己的想法,由大模型實時生成故事情節,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生成類型片劇本初稿。

  過去不可能發生的事,眼下已經成為現實。“漢語電影內容AI輔助創作平台”以漢語電影專屬大語言模型為AI底座,目前已完成“劇本初稿生成”“劇本修改打磨”“劇本多維評估”等3個子系統。“劇本初稿生成系統可以從輸入創意開始,生成一個4萬字到6萬字的劇本﹔劇本修改打磨系統可以對成稿劇本進行快速打磨修改。”西影集團AI實驗室首席規劃師鎖言濤介紹。

  劇本創作是影視行業的重要環節,也是目前中國電影創作中較為薄弱的一環。西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文濤表示,研發“漢語電影內容AI輔助創作平台”的初衷,就是希望做出一個科學的、多維度的、客觀的劇本評估系統,讓系統看懂劇本、提出意見,進而方便創作者修改。

  劇本多維評估系統目前能夠在2分鐘內理解5萬字的劇本,並生成1.3萬字的質量評價報告。但藝術賞析見仁見智,如何衡量人工智能輔助系統給出的評估?

  鎖言濤認為,對於美的鑒賞,人類其實有普遍的共識,“比如黃金分割就是美的一種標准。符合黃金分割的藝術作品就會使大多數人產生美的感受。我們開發這個系統的目標就是針對敘事性強的、強劇情的商業類型片,評估其質量能否達到基本標准。這需要大量的指標參數共同作用,形成針對特定文本的質量評估”。

  鎖言濤介紹,系統研發團隊經過大量的實驗發現,“評估系統提供的修改意見,絕大多數是符合創作者心理預期的”。

  提高劇本品質和電影創作效能

  “電影是一種傳輸媒介、交流載體和溝通方式。中國電影能不能‘走出去’,取決於講故事的技巧和品質。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劇作家的助手,將幫助他們完成劇本,大大提高創作的效能。”趙文濤說。

  據介紹,“漢語電影內容AI輔助創作平台”的界面設有很多窗口。劇作家可以隨時看到自己的大綱,輔助創作平台可以即時評估某段文字的描述有沒有問題,是否符合電影格式。這和傳統的創作方式、創作環境大不一樣。

  電影監制、導演黃建新指出,在過往的操作中,一個劇本的梗概出來后,業內要認定它的風格、市場方向,分析它的制作預算,一般會開3次10人討論會,也就是用30個人的視野來討論定向。修改一個劇本,編劇基本上需要幾個月時間,而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大大提升劇本的瀏覽速度和修改效率。

  “我們在做投資選擇的時候,如果論証過程拖了幾個月,可能觀眾的關注度就轉移了。”黃建新說,“某一類型的電影這個時期還賣座,過一段時間就可能出現觀眾流失,這是因為觀眾的審美注意力轉移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開發有助於在技術層面保証在一個審美周期裡准確地創作出好品質的劇本,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黃建新認為,從這個角度看,西影集團此次發布的平台算是一個先行者,“一定有人把優秀的劇本拿來跟平台進行比較。但技術的迭代有一個過程,先行者總是值得尊敬的”。

  此外,不少業內人士還談到“漢語電影內容AI輔助創作平台”中“漢語”二字作為關鍵詞發揮的作用。“‘漢語’不僅是電影創作使用的語言,它還代表著中國人的哲學和審美。”黃建新說,“比如在西方人的話語體系中,有時候他們聽到某段話會流淚,我們則不會,我們聽到某句話會哈哈大笑,他們則不會。這就是母語的獨創性。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發中,將漢語作為關鍵詞,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必由之路。”

  積極擁抱新技術而非完全依賴

  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電影創作者還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嗎?趙文濤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時,必須輸入一個創意點去觸發它,這個‘火花’特別重要,它是什麼樣的,就代表著你的想法是什麼樣的。這就避免了有人認為機器寫的劇本千篇一律。如果你對生活沒有感受,機器和系統也無法替代你去生活、去感悟。尤其對於現實題材作品而言,倘若電影創作者對生活沒有真正的認知和理解,就不會產生好的靈感,系統也就無法給出一個優質的劇本。”

  趙文濤在與國內許多年輕電影創作者的交流中發現,他們對生成式人工智能並不抵觸,也不擔心自己的工作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相反,大多數人對科技抱有極大熱情,迫不及待想投入對新技術的學習和使用中。

  “漢語電影內容AI輔助創作平台”一經發布,讓更多人看到了漢語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電影創作中的巨大潛力。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人都可以成為劇作家呢?

  電影《我的姐姐》編劇游曉穎近期試用了“漢語電影內容AI輔助創作平台”。“當你在創作中缺少想法時,系統可以提供啟發。我認為系統會對類型化敘事帶來較大幫助。”游曉穎說。

  但她同時也認為,輔助平台無法替代編劇本身,“創作中的下意識或者直覺,是人工智能很難捕捉到的,也難以被完全數據化和規律化,而這一部分恰恰是創作過程中很迷人的存在,是傳統創作要保留的一個空間”。

  游曉穎還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進行的往往是常規邏輯上的講述,在此基礎上,創作者反而應該去進行突破,“常規性講述提供的可能是常規答案,但未必是最好的答案”。

  電影《封神三部曲》的編劇冉甲男也試用了“漢語電影內容AI輔助創作平台”。她認為,平台在新手編劇的創作中能夠提供較高的輔助性優勢,同時也能對劇本給出較為客觀的評價,有助於進一步調整,“但也不能完全依賴它,因為它是去個性化的、最通用的。如果一部作品要投入市場,真正讓觀眾喜歡,一定要有個性”。

  冉甲男以《封神三部曲》為例說明,“原著小說有大量的細節需要提煉,在這方面我們花了很長時間,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極大提高這方面的效率,但是創作中的決策還是要靠人完成”。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4日 12 版)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