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觀教育泰斗風採 感課程改革力量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
9月30,成都市青羊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實驗學校舉辦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學科課程建設之語文特級教師走進成都市青羊區研討活動”。活動圍繞“雙新”“雙減”背景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課程建設、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新問題、新任務、新舉措,深入研討和探索實踐路徑以及操作策略。
成都市青羊區委教育工委委員、區教育局黨組成員、區教科院院長邵開澤表示,近兩年來,青羊區各個學校積極探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路,在本次活動上,青羊教師將展示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的課堂,以課為例,誠邀專家點評,共研中小學語文學科課程建設。
“期待通過本次專業而務實的交流平台,集結全國各地教師及教育的專家,共同探索中小學語文學科建設的新思路、新政策,分享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為我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中國教育學刊》雜志社運營發展中心主任郭峻馳說。
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關工委全國教育專家指導中心副主任馮恩洪教授指出,教學設計應該從“老師帶著真理走向學生”轉向“老師帶著學生走向真理”,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時刻問自己這幾個問題:學生在哪裡?學生到哪裡?我們怎麼去到那裡?學生到了嗎?要培養學生的有效閱讀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合適表達能力。這四大能力,如同四大支柱,支撐起學生未來的學習與成長,確保他們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課堂應該是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的。”
在現場,一場橫跨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課堂,展現了語文課堂的魅力與活力。每個學段都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度,詮釋著課改的內涵。
初中兩堂課引領著一場從經典傳承到時代新聲的華麗蛻變。從程婭娜老師精心打造的《貓》之課堂,到楊楠老師深邃呈現的《記承天寺夜游》,讓同學們見証了現代文與文言文之間的無縫跨越。從現代到古代,從現實到超脫,這場跨越不僅是知識的傳遞,對文化傳承的肯定,更是課改精神的深刻體現,是對新時代的教育要求的呼應。
高中兩堂課無疑是感性與理性交織、思辨與美感並存的視聽盛會。朱彥平老師的《鄉土中國——差序格局》一課,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將費孝通先生的經典著作帶入了高中課堂。他不僅僅是在傳授社會學知識,更是在引導學生們用思辨的眼光審視我們的鄉土社會,理解“差序格局”這一獨特的社會結構及其背后的文化邏輯。在朱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們學會了如何在理論框架中探尋現實問題,如何在社會現象中提煉學術觀點,這是課改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關鍵能力”目標的生動實踐。
江虹老師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則是一場文學與想象交織的盛宴。她以李白這首浪漫主義的巔峰之作為載體,引導學生們領略古典詩詞的韻律之美、意境之深。江老師不僅解析了詩中的意象與情感,更鼓勵學生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走進李白的夢境,感受那份超脫世俗、追求自由的情懷。在江老師的課堂上,文學不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成為了啟迪智慧、激發情感、培養審美能力的鑰匙。這不僅是文學教育的成功,更是課改中“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核心素養”理念的生動體現。
成都市龍泉驛區向陽橋小學姜鑫老師執教的六年級文言文閱讀教學《兩小兒辯日》。課前,進行論點調研,了解學情。課程中分別設置活動與分享交流,遷移所學的說理方法,思考觀點與論據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理性精神。教學中,過程性評價貫穿始終,教師在評價中判斷起點、明晰層級、錨定目標,不斷獲取學生的反饋,實現“教—學—評”一致,引導學生辯証地思考問題,有理有據、負責任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
李世春老師執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設計巧妙,以班級故事會的情境設置為明線,以“三看”為暗線貫通全文。始終抓住以讀為先導,打破了逐字解文的教學模式,以多角度的追問和多形式的品讀,豐滿人物形象,感受文本主旨。以“動”與“不動”兩個詞引導學生感受王戎善觀察思考並推理判斷的特點,不知不覺中學生歷經了一場思維之旅。最后,在介紹王戎成就與“竹林七賢”后,以群童形象激發學生向歷史人物學習的熱情。這堂課中,李老師播下的是樂古文的種子,整堂課學生樂讀、樂思、樂學,樂在其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