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以來,各地義務教育學校——
用好教材育新人
“把國旗舉高點,再高點”“每個角都展平”,北京大學附屬小學一年級教室,學生4人一組進行“我與國旗合個影”活動,孩子們嚴肅認真,相互提醒。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結合教材課文《我向國旗敬個禮》做出教學設計。
走進廣東廣州市八一實驗學校,七年級學生圍坐大榕樹下誦讀美文,開啟一堂戶外作文課。“每個單元的閱讀綜合實踐環節,都讓我深刻領悟到遣詞造句的妙處。”翻看新課本,一名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
教材是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關系億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秋季學期開學,一套套散發著墨香的課本擺上課桌,新修訂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在全國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投入使用。課本有哪些亮點?一段時間以來,師生反饋如何?如何進一步做好教材使用工作?記者進行了採訪。
強化育人導向和價值引領
“教材要面向未來,培養時代新人。”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編委會主任路建平說。這也是一線教師及教研部門等專家的共識。
如何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首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使之成為凝聚整套教材的“魂”。
“進什麼”“進到哪”“怎麼進”?教育部教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教材堅持一體化設計,結合各學科特點,增強系統性、針對性和生動性——
道德與法治教材,全面呈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九年級上冊集中闡述,其他冊次結合學習內容有機融入,如四年級下冊“守護我們的家園”單元講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相關內容﹔
語文教材,有針對性地選用典型文章和有關論述,從《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選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課文,在相關欄目引用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論述﹔
歷史教材,展現新時代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引導學生基於對史實的了解,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自覺做到“兩個維護”。
“道德與法治教材立足‘關鍵課程’的基本定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精選具有時代特色的素材,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其從國家發展大局和身邊變化中堅定‘四個自信’。”北大附小思政課教師庄嚴表示。
與此同時,教材調整優化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以及重大主題教育特色鮮明,蘊含的育人導向和價值引領進一步彰顯——
探尋“何以中國”。歷史教材設置《中華文明的起源》,介紹良渚古城等考古發現,展現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的多元一體﹔語文教材從《詩經》、諸子散文、漢魏古詩,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選文353篇﹔
重溫“英雄中國”。道德與法治教材豐富和充實革命傳統教育內容,介紹革命領袖、英雄人物等事跡﹔語文教材新增《雷鋒日記二則》《井岡翠竹》《山地回憶》等課文,全套教材革命文化選文91篇﹔
見証“奮進中國”。《“蛟龍”探海》《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天上有顆“南仁東星”》等入選語文教材,突出介紹大國重器及其背后的中國力量……
一系列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新成就和學術研究新成果的內容,讓教材的民族性顯著增強,時代感扑面而來。
著力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看起來像現代齒輪,古代做什麼用?古人怎麼加工出來的?”近日,北京一所學校的七年級歷史課上,學生對課本裡的陶寺古城遺址出土的器物產生興趣。課后,師生一起查找關於“銅齒輪形器”的資料,討論交流。
開學以來,不少學校初中歷史課堂掀起關注、學習、運用考古的熱潮。有學生看見文物圖片就能脫口而出館藏何處,有的主動介紹參觀過的文化遺產地,還有的下課后圍著老師問個不停……
“新教材第一單元給課堂教學提供了拓展資源,如DNA技術、仰韶文化彩陶等知識。”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歷史教研員丁丁表示,特別是位於首都的北京人遺址、東胡林人遺址等師生“身邊”的資源,激發了學習熱情。
課程標准是教材的編寫依據,教材是實現課標的載體。按照2022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每個學科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強化實踐。
“為進一步體現育人為本、素養導向,統編教材在編寫理念、素材選擇、編排形式等方面,都落實了這些要求。”教育部教材局相關負責人說。
比如,語文教材以特定主題為統領,設計了語文實踐活動,以任務驅動方式,體現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
如何用好教材,幫助學生學以致用?“我們重視課程實踐性,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悟選文之美。”廣州市八一實驗學校教師李娜介紹,語文科組結合校園文化節“我是朗讀者”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共讀單元課文,“不僅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親情,還能將課本知識與學生活動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表達能力。”
再如,怎樣引導學生汲取歷史智慧?歷史統編教材編委會主任徐藍介紹,課本加強對中國傳統主流思想發展演變的講述,充實了唐朝儒學、宋明理學和明末清初思想家等內容。單獨設課聚焦不同時期的科技文化成果,醫、數、農等成果增至50余項,書畫、音樂、雕塑等作品達300余件。
“學習建議”明確單元學習的素養要求,“材料研讀”培養史料實証素養,“活動·探究”引導學生提高多方面素養……從一系列體例設計可以看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是統編教材堅持的重要原則之一。
提高教材使用效果
“如何通過生動案例,讓學生進一步厚植愛國情懷”“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怎樣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創新意識”……日前,廣西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開展了一場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活動,近300名教師參與,直播觀看量達12.4萬人次。
“我們組織培訓的形式包括教材解讀、教學指導、課例展示等,讓更多教師掌握用好教材的方法。”該所道德與法治教研員黃新清表示,下一步,將以說課比賽、案例評比等活動為契機,引導教師及時總結教學經驗,形成課程共享資源包,推進課程高質量建設。
開學以來,各地積極開展培訓,一線教師熟悉教材內容、理解編寫意圖,根據學生認知特點開展教學。
以初中歷史學科為例,一些教師沒有考古學教育背景,加之各地教情學情不同,怎麼更好體現教材新理念?
丁丁建議,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自身學習,關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要學術成果,並運用到研讀教材、教學實踐中﹔另一方面,各地要幫助教師獲取培訓資源、化解教學重點難點,通過教研活動和線上平台展示優秀課例。“特別是引導教師結合區域特色資源,通過實地參觀、模擬考古等教學形式,創造性用好教材。”丁丁說。
…………
教材無小事,教材建設體現黨和國家意志。此次修訂歷時兩年多,編委會和修訂組對教材修訂稿反復打磨,其中不乏創新。
比如,語文教材的新增課文《青春之光》,改變以往的匯編形式,組織作家實地採風調研黃文秀事跡,形成初稿后回其家鄉,讀給親友、同事和當地百姓聽,再進行修改完善。
“教育部教材局將持續開展教材使用監測,了解一線情況,聽取社會意見,提高教材使用效果。”教育部教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進一步保障教材使用順利推進,切實讓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打好中國底色、厚植愛國情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26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