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75載風雨兼程 蜀道不再難

2024年09月19日07:45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75載風雨兼程 蜀道不再難

1925年,老成都三官堂,一輛舊的英制奧斯汀敞篷轎車經水路從上海運抵,這是成都的第一輛汽車。躺在崇山懷抱中的成都人,在這輛轎車上第一次瞥見了現代交通的模樣。

  就在一周前,2024年9月12日,伴隨著激昂的音樂聲,一輛客車在天邛高速“撞紅”開跑,宣告我省5個高速公路項目開通,四川高速公路裡程突破10000公裡,位列全國第三。同時,成都高速公路裡程達到1303公裡,登上中西部省會城市首位。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新中國成立前的巴蜀大地,沒有一寸鐵軌,僅有數百裡土制公路,陸路交通運輸完全依靠落后的雞公車和黃包車,天府之國的物資要靠著肩挑手扛才能出川。

  從詩仙李白“蜀道難”的千古絕嘆,到10000公裡的巴蜀通途,75年來,四川人編織了四向通達的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起雙機場,密如蛛網的交通網絡已成為支撐城市群、經濟區高質量發展的“大動脈”。成都、四川的交通史,與新中國的發展環環緊扣,書寫了75年來從“蜀道難”到“蜀道通”,邁向“蜀道暢”的篇章。

  改寫“蜀道難”

  九旬老人用一生見証

  年過九旬的陳相全至今記得第一次見到汽車時的情景。

  1948年冬,家住資中羅泉井的陳相全背上行囊啟程出發,一路經過資陽、簡陽、翻過龍泉山,用了整整三天,終於走到成都東大路,開始了他在成都列五中學的求學。學校門口,年輕的他第一次看到小汽車,這匹四輪“馬兒”飛馳的身影連同成都的繁華一起刻上心頭。

  1951年,陳相全作為建筑隊伍的一員,來到正在修建的成渝鐵路工地上,為工人們當起了文化教員。教人識字、領讀掃盲,滿山工棚中,他見証著15萬筑路大軍,憑著燈籠火把照明,鋼钎、大錘、十字鎬開鑿,流血流汗,在連綿不斷的巴蜀群山中建起了新中國第一條鐵路。

  1952年,成渝鐵路竣工,陳相全從熙攘的人群中擠過,第一次坐上火車。平穩的火車上,震耳欲聾的汽笛聲蓋不住沿途群眾的歡呼,更蓋不住他內心的感慨。當時的他不會想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這一段百余公裡的路途,還將架起高架、修通高速、開出高鐵。年少時三天的風餐露宿與翻山越嶺,已恍如隔世。

  “做夢也不會想到,四川的交通能發展到今天的地步!”2024年,他的這句感嘆,道出了祖祖輩輩川人受困於交通的心聲。

  75年過去,鐵路從無到有,公路日新月異,天空愈加繁忙,成都人探索外界的旅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建成通車,成都結束“手無寸鐵”的歷史﹔1995年7月1日,成渝高速公路開通,成都擁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2015年,成渝高鐵開通,高速鐵路首次在成都開跑﹔2021年6月27日,天府國際機場正式投運,成都擁有“雙國際機場”。

  新中國成立以來,成都境內鐵路從零開始,至今已超1000公裡﹔新中國成立前夕,成都公路僅有465公裡,如今已擁有上萬公裡普通公路和上千公裡高速公路﹔1952年,成都擁有首條公交線路,現在卻已發展出數十條地鐵和遍布街巷的公交線路。

  一句“蜀道難”延續千年,改寫“蜀道難”,也已在風雨兼程中走過了75載。

  向山川要答案

  “90后”涼山娃圓夢

  “我就是在那個車站坐上火車,走出大涼山求學的。”2022年12月,嶄新的動車在新成昆鐵路上飛馳,首發動車副司機沙馬伍且坐在窗邊,講述著自己的“成昆記憶”。

  越西縣地處大涼山腹地,長期以來,建成於1970年的老成昆鐵路成為十萬大山與外界溝通的唯一道路。“小時候我就想,長大以后要天天坐火車。”童年時,沙馬伍且跟著父母,乘坐著老成昆鐵路的“慢火車”穿梭於各個鄉鎮趕集賣貨。長大以后,同樣是乘著“慢火車”,他離開大涼山,前往成都求學。2022年,他學成歸來,成為新成昆鐵路的動車司機,圓了兒時的夢想。

  沙馬伍且與成昆鐵路的故事,是無數涼山人的共同記憶。被業內稱作“地質博物館”的成昆鐵路沿線,曾被外國專家斷言為筑路“禁區”。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2022年底,新成昆鐵路開通,頻頻創造歷史!動車奔馳在山川險阻之間,倒映著75年來成都人向山川挑戰,突破“不可能”的點滴。

  曾經的望山興嘆化作了改天換地的力量。一場持續75年,堪稱奇跡的交通建設在四川拉開大幕。川人從清末保路運動以來的通途夢想,開始在一滴滴川人的汗水中凝成現實。

  “鋼鐵巨龍”沖破險阻。1951年,成渝鐵路的十余萬筑路者以篾條計數,刻下了修建新中國第一條鐵路的記憶。2024年,川青鐵路的動車突破2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從成都開到了黃龍九寨,挑戰鐵路建設極限﹔“高速通道”從無到有。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設者肩挑手扛,不破龍泉誓不還,在山脈間鑿出“西南第一路”。2024年9月12日,四川高速公路總裡程邁上10000公裡大關,交通勘察、設計、施工能力全面進入國內“第一梯隊”﹔“走出夔門”再寫新篇。曾經,川江千帆過三峽,九死一生。今天,汽笛聲響,“長江班列”搭載“川貨”,在鐵軌上翻過三峽再入水,僅青白江中心站,就來往運送40余萬個標准集裝箱。

  百年通途夢,今朝夢圓。

  軌道上的都市圈

  市民生活的幸福底色

  “本次中秋專列由福田站開往中秋團圓站,請拉好扶手,資陽線護您回家團圓。”

  飛馳在成都與資陽之間的四川省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線路——軌道交通資陽線進入開通倒計時。9月14日,成資兩地市民代表等百余人作為第一批乘客,乘坐特別定制的資陽線中秋專列,奔赴團圓之路。

  城市間,“軌道上的都市圈”日漸成形。城市內,十余條地鐵線路、遍布大街小巷的公交,串起了城市的脈搏,現代公共交通服務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成都人的生活,讓2100萬居民“身在咫尺”。

  上世紀40年代,成都的土地上,第一次出現了公共交通的雛形。抗日戰爭期間,成都人嘗試性地開辦起了行駛於成渝、成灌等線路的班車。然而,破舊的木炭車和坑窪不平的公路完全無法承擔起公共交通的大任,往往十走九停,僅僅幾個月便宣布終止了。

  成都公共交通的真正開始,要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后的1952年。那年,一輛由貨車改造的公交車身披彩帶,正式在成都載客運營。這是成都的第一輛公交車,也是成都公共交通服務的“原點”。

  公共交通提升了出行效率。2010年,成都地鐵1號線正式開通,成都成為中國西部第一個通地鐵的城市。2013年,成都快速公交在二環高架橋開跑,開了快速公交在我國內地全獨立路權的先河。

  公共交通促進著城鄉交融。西嶺雪山腳下的天宮廟村,中國郵政投遞員伍凱一家做著快遞分揀。一輛“小黃車”停在路邊,准備卸下村民的快遞。在成都鄉村,這樣的“小黃車”時常穿梭於田間地頭,不僅承擔著小件貨運的功能,也是鄉村客運的主要交通工具。

  公共交通拓展了出行半徑。地鐵線路不斷延長,將都市圈連為一體,不分你我。快速公交織密成網,跨區通勤不再煩惱。市域鐵路公交化運營改造完成,成都人乘著“天府號”動車組,如同搭公交一般便捷。

  75年快速發展,現代公共交通已成為成都市民生活最為重要的幸福底色。從地鐵、公交,到中歐班列、雙國際機場,立足於錦江畔,現代交通已從成都走向世界。

  記者手記:

  當乘坐川青鐵路的動車進入莽莽群山時,總會讓人心生感動。

  廣元翠雲廊,青翠的古柏樹見証著古蜀道的滄桑變化﹔巴中千佛崖旁,高鐵連起成巴快線﹔三峽川江邊,“長江班列”駛過千古夔門,一路向東……行走在條條古今交織的蜀道邊,75年來,四川人鑿通天塹的壯舉總能讓這樣的感動不斷涌現。

  “新蜀道”仍在延伸。2024年,天府新區經眉山至樂山、邛崍經蘆山至滎經、成都至汶川等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推進。成南、成溫邛、成渝等既有高速公路擴容改造工程穩步推進。成渝中線高鐵、西部陸海新通道呼之欲出。

  從封閉內陸到開放前沿,國家立體交通“極點”建設逐漸成勢,未來的蜀道,定會更加精彩。(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煦陽)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