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走進巴文化遺址“雙子星”

故事在這裡傳承 文明在這裡延續

2024年09月14日08:0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故事在這裡傳承 文明在這裡延續

羅家壩遺址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銅豆。宣漢縣委宣傳部供圖

羅家壩遺址出土的狩獵紋銅壺。 宣漢縣委宣傳部供圖

點位:達州市羅家壩遺址和城壩遺址

“西南有巴國。大皞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這是《山海經》中對巴人起源故事的描述。

穿越歷史長河,從達州的羅家壩遺址和城壩遺址中發掘出的古代巴人蛛絲馬跡顯示,勇猛無畏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9月13日,“萬千氣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採訪活動報道組走進達州市羅家壩遺址和城壩遺址,從這組相隔不遠的巴文化遺址“雙子星”中,了解數千年前古代巴人的生活場景,觸摸巴文化傳承的最新脈動。

一磚一瓦展現巴人生活

城壩遺址位於渠縣土溪鎮城壩村,是川東地區目前尚存的歷史最早、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晚期巴文化遺址。

淺淺的車轍印、堆疊的瓦礫、有清晰紋路的磚塊……遺址發掘現場,依稀可見當年巴人的生活痕跡。按照發掘成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城壩遺址考古隊執行領隊張兵圓為我們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竹木簡牘是城壩遺址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物。”張兵圓介紹,竹木簡牘覆蓋秦漢時期從政治管理到民眾日常生活的多個方面,考古工作者從中得以了解官員任命、戶籍變動、稅收、進出關貨物的情況,其中漢代竹木簡牘有“蒼頡作書,以教后嗣”等字樣,被認為有可能是“四川最早識字教科書”。

從城壩遺址驅車約兩小時,到達位於宣漢縣普光鎮進化社區的羅家壩遺址。羅家壩遺址總面積103萬平方米,核心區面積7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已知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巴文化中心遺址之一。

“遺址內青銅制兵器出土數量比較多,側面佐証了巴人勇猛尚武的特征。”宣漢縣巴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展陳部長張立佳介紹,近幾年的發掘一方面發現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對構筑川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材料﹔另一方面,發掘了大量東周至西漢中期的墓葬,且墓葬類型豐富,出土器物眾多,為進一步研究川東地區的古代巴國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距100余公裡的兩處遺址有怎樣的聯系?這是兩處遺址考古工作者的關注點。“我們很好奇的是,達州目前的兩處巴文化遺址,在當時都是屬於規模相對較大的中心城市遺址,規模次一級的小城遺址反而沒有發現。這樣的分布規律並不常見。”張兵圓說。

巴文化結出傳承新果實

2014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對城壩遺址展開連續10年的考古發掘,基本確定遺址宏觀的功能分區、年代序列、文化面貌等內容。

如今,新任務已在肩上。“今年城壩遺址的考古工作轉入新階段——開展為期3年的考古發掘資料整理和研究工作。”張兵圓說,隊員們按照正在推進的城壩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要求,將理清遺址發展脈絡,為未來博物館設立后的館藏和展陳奠定實物基礎。同時,城壩遺址將持續開展遺址參觀、小小考古家模擬考古、拓片游戲等寓教於樂的活動,向大眾講好考古故事。

羅家壩遺址的不遠處是開館一年多的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它是全國首個巴文化專題博物館。館內青銅器、陶器、玉器等500余件精美文物,勾勒出古代巴人飲食起居的細節和征戰沙場的勇猛。在數字體驗互動裝置的幫助下,游客用手勢選擇對應的文物,即可在大幅投影中看到羅家壩遺址出土的文物與其他地區文物的異同。

“互動化、數字化的展陳手段,是我們布展中比較看重的。”張立佳介紹,開館以來,該館通過開展青少年文物修復知識科普課程、舉辦專題海報展覽等活動,向大眾宣傳巴文化。“開館以來,博物館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志浩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