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從“一個都不能少”到開出“家庭處方”的教育接力

2024年09月12日14:4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9月,開學季,又到一年家訪時。

四川瀘州市教育和體育局《關於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管理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教師要通過實地、電話、QQ、微信視頻連線等多元化溝通手段,深化家校聯動……

家訪猶如一面透鏡,反映出社會對教育的看法,同時也是一扇小窗,展現著城市的記憶。在瀘州,有3位特別的教師,他們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家訪故事。從30多年前家訪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的責任,到20多年前“一日為師,一生為母”的信任,再到如今開出“家庭處方”的堅守,家訪的內容“變”了,但老師的信念與家長的願望依然“不變”。

1991年家訪:確保“一個都不能少”

秋季學期開學時間延遲,敘永縣石廂子彝族鄉中心學校副校長肖華並沒有閑下來,他和老師們一起商量著新學年家訪的事。

當了33年教師的肖華,也將家訪工作堅持了33年。“我剛當老師那幾年,家訪的主要任務是翻山越嶺,從地裡、家裡把學生‘拽’回教室,哪怕跑爛鞋也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肖華說,現在農村交通好了,家訪方便多了,也不用去“拽”學生了。

1991年8月,肖華從師范學校畢業,到水潦彝族鄉中心校工作。報到的第二天,一位老教師帶著他做家訪。說是家訪,其實是給家長做工作,讓孩子們開學能如期返校。

肖華記得,第一次家訪的地點是“六合門”,那一帶有好幾個學生。看到老師,光著腳、背著沉甸甸豬草的孩子低聲說:“我爹媽在山上干活,不曉得多久才回來。”同行的老師告訴他,這個孩子家庭困難,去年差點輟學,做了好幾次他父母的工作,才把他送到學校,學費也拖了一兩個月才交清。那天,他們在村口等到太陽下山,仍有兩個孩子的父母沒有見到。

在肖華看來,孩子們對老師家訪既盼又怕。老師來了,會想辦法為他們爭取讀書的機會,但是又怕沒有錢交學費而讓父母為難。“為了讓孩子上學,有時要家訪兩三次。”肖華說。

兩年后,肖華調到石廂子彝族鄉中心校,一直工作到現在。他記得,1990年至2005年前后的家訪,是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回到課堂。山裡的家長雖然不懂讀書成才的大道理,但他們知道,唯有讀書才能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然而,那時絕大多數家庭靠種地為生,收入微薄,孩子的學費是家庭重要的開支之一。

有一次,肖華走了數十公裡山路來到學生家。學生父母年齡大,身體不好,一家人住的土坯房搖搖欲墜。看到孩子渴望讀書的眼神,肖華心頭一緊:能幫一個是一個。在肖華的努力下,孩子得到政府、社會組織等的資助,得以重返校園。

這並非肖華那些年家訪的個案,一些曾經面臨輟學的孩子,因為一次次鍥而不舍的家訪,被“拽”回學校,最終走出大山,看見更精彩的世界。

據了解,1986年實施義務教育制度,但城市和農村存在差距。2006年6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雜費。全國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后,孩子們都能上學了,家訪更多是關注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隻要我走得動,就會繼續家訪。”肖華說,他想要見証學生的成長,傳遞教育的溫度。

2001年家訪:“一日為師,一生為母”

即將開學,瀘南中學教師余雲珍梳理了新一輪家訪名單:小張情緒波動大,小吳家庭變故,小楊有早戀傾向……

從教28年,余雲珍當了25年班主任,在瀘縣奇峰中學、瀘南中學教過上千學生。“聽到孩子們喊我‘余媽’,就特別親切。”余雲珍說,2001年的一次家訪,讓她真正體會到“一日為師,一生為母”的責任。

余雲珍至今還記得林晨(化名)剛上初中時的樣子:高高瘦瘦,一笑就露出兩顆小虎牙,上課時經常歪著腦袋思考。臨近半期考試,林晨找到余雲珍,吞吞吐吐地說:“老師,我想請3天假。”

“馬上要考試了,為啥要請這麼多天假?”余雲珍有些不解。平時大大咧咧的林晨急得流淚:“我爸爸摘胡豆葉時手受傷了,我要回去幫他干農活。”

余雲珍曾聽林晨的小學老師說過,她家條件不太好,到底有多糟糕呢?當天放學,她決定和林晨一起回家,做個家訪。“用家徒四壁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余雲珍這才得知,林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分開了,父親農閑時在外打零工補貼家用,農忙時回家種庄稼。林晨和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每天放學回家后,她要割豬草、喂豬、挑水、做飯,干完家務后才做作業。林晨雖然缺少母愛,得到的父愛也是微乎其微,但她依舊陽光、樂觀、勤勞。

“得幫幫林晨。”周末,余雲珍召集班上的同學,去林晨家幫忙摘胡豆葉,一個周末就干完了。林晨初中三年的學費,余雲珍承擔了下來。“最開始,我還擔心會不會傷及她的自尊心,后來發現這些都是多余的。此后,林晨和同學的關系更親密了,她的生活費少,大家就把菜打在一起和她分享。”余雲珍說,林晨沒有辜負大家對她的期望,高考考入北京一所重點大學,畢業后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她結婚、生子,人生的每一次大事,都會和我分享。今年暑假,我旅游到了她生活的城市,我們聊起初中生活,聊到未來,看到她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余媽’我也很欣慰。”

這些年,余雲珍做過很多家訪,也遇到過形形色色的家長。有的孩子倔強、執拗﹔有的缺乏自信,挫敗感強﹔有的家庭離異,孩子變得孤僻﹔有的父母自負,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有的家庭對孩子期望高,給孩子的壓力大……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尊重和愛。我想通過我的努力,給他們母親般的關注和愛。”余雲珍說,老師和孩子的相遇也是一種緣,要在有限的三五年裡,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給予他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余雲珍教過的學生,如今在不同城市學習、生活,但大家仍保持聯系。有的學生時不時去她的QQ空間看看,留下幾句心裡話:“我們的學習成績不是最好的,但您沒有放棄我們。您讓我們懂得生存的本領和人生的意義……”

2024年家訪:開出不一樣的“家庭處方”

9月1日一大早,忠山學校2020級1班班主任鐘傳燕提著課本,帶上家訪筆記本,敲響小宇的家門,開啟了新學期家訪之旅。

小宇接過鐘傳燕手中的課本,開心地說:“老師,您怎麼來我家了?我的暑假作業做完了哦。”

“老師不是來突擊檢查作業的。推遲開學,我把課本給你帶來,預習一下。”鐘傳燕拍拍小宇的肩膀,師生二人有說有笑。

這並不是鐘傳燕第一次來小宇家。“小宇上學期前半段的狀態不是很好,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我們溝通后,孩子的變化大,課堂上和老師互動多,下課主動和同學分享開心事……”鐘傳燕翻開家訪筆記本,和孩子媽媽聊了起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鐘傳燕從小宇口中得知父母工作忙,經常加班,有時候周末也沒在家。孩子慢慢長大,從言語中看得出他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這次家訪,鐘傳燕和小宇的父母來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為他們開了一份“家庭處方”:工作再繁忙,也要擠一擠時間,和孩子一起享受親子時光……

敲開一戶學生的家門,打開的則是一扇心門。走進小微(化名)的家,鐘傳燕與其聊起暑假旅游。“假期玩好了,新學期就要加油干哦。”鐘傳燕側面提及小微期末考試中的小失誤。小微這才告訴她,課上同桌找她聊天,沒控制住,注意力就不集中了,知識點沒理解完全。找到問題的症結,鐘傳燕在家訪筆記本上這樣寫道:適時調整座位,定期與家長交流孩子的情況……

每到一家,鐘傳燕都會問問孩子的假期情況:是否學會了新技能,對新學期有哪些期待?鐘傳燕發現,多數家長和孩子都有假期規劃,有的還有爸爸媽媽一起參與的“家庭課表”。

工作10多年,鐘傳燕為什麼堅持家訪?她講述了第一次家訪的故事:調皮的小龍(化名)在食堂摔碗打鬧,她裝作若無其事,放學后讓小龍邀請她到家中吃飯。飯桌上,鐘傳燕引導小龍主動認錯。此后,小龍從“不客氣”變得“客氣”,主動幫助同學。

“隻有把腳步邁進學生家門,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開出適合每個孩子的‘家庭處方’,以便‘對症下藥’。”這些年來,鐘傳燕的家訪極具個性:“6年全覆蓋,年年不重樣,月月有相見,周周不欠賬”,為100多位家長找到了解決孩子教育實際問題的“家庭處方”。

在網絡時代,通過微信、QQ和家長聯系很方便,為什麼還要家訪?鐘傳燕說,家訪是一場靈魂教育的旅行,虛擬世界的交流比不上面對面的溝通,走進學生的家中,家長們的心融化了,真正的家校共育就發生了。(彭茜、周麗、實習生陳萱)

(責編:章華維、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