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中藥出川出海、全面開花

彭州敖平鎮鳳泉村,多台收割機開足馬力在田間來回穿梭,早稻已基本收完,田壟正在陸續整理,村民們准備待氣溫低一點就開始種川芎。
四川是中藥大省,擁有中藥材資源九千余種,中藥資源品種數和道地藥材數均居全國第一,中藥飲片規模居全國第二,中成藥產值居全國第四。其中,成都擁有全省70%的中藥材品種,是全國最大的道地中藥材產業標准化示范基地。
近年來,成都市市場監管局組建專業團隊,出台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強化中藥產業服務能力,推動道地藥材種植走向集約化、標准化,川藥生產流程更加信息化、現代化,市場推廣領域加速出川出海、全面開花。2023年,全市規上中藥工業實現產值185.8億元,同比增長21.9%。
“量身定制”政策措施
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讓中醫藥產業“含金量”更高?成都市市場監管局從頂層設計著手,狠抓機制建設。
成立藥品監管和產業服務處作為承接醫藥產業發展相關工作的專門機構,配備原多年從事藥械審批、監管的專業人員,主要職責增加“推動醫藥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醫藥健康產業重點項目和服務專班機制,暢通省、市、縣三級中藥產業服務機制,為中藥企業提供精准服務。
積極對接國家、省級改革政策,充分發揮企業注冊、計量、標准、知識產權、檢驗檢測和藥品監管職能在醫藥健康產業中的作用,在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出台《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關於支持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關於促進知識產權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等。
《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從促進中藥研發創新、加強中藥監督管理、促進中藥質量提升、強化綜合技術服務保障、優化營商環境五個方面推出了二十條為成都中藥企業、園區“量身定制”的政策措施,合力為中醫藥注入源頭活水。
建立全產業鏈管理規范
獲得國際市場話語權
今年4月12日,成都市市場監管局與彭州市市場監管局聯合舉辦港澳地區中藥上市審評審批制度企業培訓會。會上,就內地對港澳地區中藥相關扶持政策、港澳地區中成藥注冊相關法規、流程及注冊現狀等內容進行了專業培訓,解答中藥企業在實踐探索中遇到的疑惑,拓寬中藥在港澳地區上市銷售的具體路徑,提高對上市審評審批制度的理解與認識。
通過搭建“成都造”中藥在港澳地區出海渠道,目前我市12家藥企表示有推動中藥在港澳地區上市的意向,其中1家企業在成都市市場監管局指導下已向澳門藥監局提交了注冊申請。
與此同時,成都市市場監管局不斷加強川產道地藥材全產業鏈管理規范。以彭州川芎為例,2019年四川省開始進行川芎國際標准立項技術攻堅,由四川、成都、彭州三級藥品監管部門會同技術團隊,高位推進川芎全程標准的制訂完善,包括育苗、種植、採收、加工、流通以及全產業鏈等,每個環節都制定了嚴格的技術規程。
最終,敖平川芎贏得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的一致認可,一方面極大地帶動了品質提升,另一方面獲得了國際市場的話語權,迎來更大的發展。
向“新”求“質”
打造中藥產業領航平台
筑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成都市市場監管局聚焦重點領域,向“新”求“質”,打造中藥產業領航平台。
支持荷花池中藥材市場發展。依托成都市藥檢院先行先試,搭建起國內第一家駐場提供檢測服務的中藥材市場快檢室,還聯合市場開辟展區,陳列700多種中藥材的真偽對照品。目前,荷花池中藥材市場作為西部地區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對全國中藥產業鏈產生了積極影響,專業市場影響力指數居全國前三。
支持彭州天府中藥城發展。在成都市市場監管局醫藥服務專班的溝通協調和牽線搭橋下,四川省藥監局天府中藥城工作站揭牌成立,進一步加強對彭州中藥產業行政審批咨詢服務、產品注冊和生產准入政策的指導。目前,天府中藥城已聚集醫藥健康企業237家,年銷售過億中藥單品10個﹔入駐醫貿流通企業400余家,年銷售額近50億元,居全國中藥產業園前列。
支持中藥龍頭企業發展。今年2月28日,“成都造”供需對接暨成都工業精品發布會召開。會上,四川新綠色藥業的中藥配方顆粒被評選為“成都工業精品”,作為“成都智造”的新名片面向全球發布。在其背后,成都市藥檢院參與了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40個標准攻克研究,為企業每年產生經濟效益1億元。
在實踐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接下來,成都市市場監管局將以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為契機,不斷推動中醫藥產業向更高水平邁進。
文/王靜宇 供圖/成都市市場監管局、
都江堰市市場監管局、成華區市場監管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