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線上的中國 | 大道通途 再走紅原路

路標名片
紅原: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四川省西北部,是全國唯一因紅軍長征走過而得名的縣。阿壩州首條公路的建設指揮部——“成阿公路筑路指揮部”就設在刷經寺(今紅原縣刷經寺鎮),成阿公路成都至刷經寺段是川藏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紅原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8月底,四川日報全媒體“向雲端——尋路川藏線上的中國”採訪組從成都出發,沿汶馬高速疾馳,在盡頭寨收費站下高速轉入國道317線,隨后穿越長約4.4公裡的鷓鴣山隧道,抵達紅原縣刷經寺鎮。
儀器顯示,我們已攀升至海拔3200米左右,但這裡仍是紅原縣的最低點。不少游客在此停留時感到奇怪,為什麼這裡設有“兩路”精神文化展廳?歷史在阿壩州公路管理局刷經寺公路管理分局局長邱全軍的講述中還原:新中國成立后,籌備修建成都至阿壩公路時,在刷經寺組建了“成阿公路筑路指揮部”,阿壩州第一條公路於1955年11月全線通車,通車典禮也在刷經寺舉行。邱全軍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刷經寺稱得上阿壩州交通事業的“原點”或者“起點”。
站在“原點”觀察,“路”對於紅原而言,是“兩路”精神創造的偉大奇跡,幾十年來持續書寫著大流通帶來大改變的嶄新篇章,如今更承載著融入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夢想和希望。我們在紅原採訪時深切感受到,高原“鐵公機”全面發力,紅軍曾經艱難跋涉的這片草原,如今已然大道通途。
紅原的路
雪域“天路”加速填補高鐵高速公路空白
採訪組啟程時,我們在位於成都溫江的川藏公路博物館,看到一個邊緣印記斑駁、體積巨大的石碾,它正是由刷經寺公路管理分局捐贈的當年修筑川藏公路用過的工具。
到了刷經寺,我們又看到了一個石碾——個頭稍小一些,重約2噸。“當時沒有壓路機等工程機械,隻能用石碾子夯實路面。”邱全軍描述,主牽引繩非常粗大,長四五十米,兩邊分出些細繩索,分別套在幾十個人身上,大家步調一致使出全身力氣才能拉著石碾走。
烈日下,灌木叢中的石碾靜默無語,卻印証著修筑成阿公路的難與險。數據顯示,3萬軍民在巍峨群山中、縱橫溝壑間、曠野牧區裡,戰風雪、斗嚴寒,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結束了阿壩州無一寸公路的歷史。這個過程中,共有191名筑路人員長眠路旁,平均每推進兩公裡半就有一名英雄付出寶貴生命。
篳路藍縷,成之惟艱。走出“兩路”精神文化展廳,“守護天路”主題雕塑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雕塑基座之上,三代公路人實現時空重合:第一代公路人拉石碾,第二代高舉十字鎬,第三代用上先進設備……
如今,紅原“留白”之地,正補上關鍵之筆:久馬高速刷經寺段48.5公裡(中壤口互通至王家寨互通)具備通行條件,讓紅原步入“高速”時代。從中壤口收費站駛入試跑,到刷經寺僅用一刻鐘,相比走國道,至少節省一半時間。
好消息接踵而至:日前,阿壩州三個高速公路項目取得省發展改革委核准批復,其中川主寺至紅原高速公路項目將連通九寨黃龍、阿壩紅原兩個機場,郎木寺至川主寺高速公路途經紅原。紅原高速公路版圖一鳴驚人,呈現“三箭齊發”局面。
“8月28日是紅原機場十周歲生日。”距離紅原縣城45分鐘車程,採訪組來到紅原機場。機場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曹飛告訴我們,通航至今,紅原機場共保障航班5000余架次,旅客吞吐量24萬余人次。這一數據怎麼看?曹飛分析,紅原機場海拔3500米,屬於高高原機場,能飛此類機場的機型十分有限,運力不足是影響紅原機場客流量的重要原因。2022年11月,國產大飛機C919在紅原機場試飛成功。而在今年8月21日,國產ARJ21飛機“環青藏高原”演示飛行,首站飛抵紅原機場。
川青鐵路鎮江關至黃勝關段已開通運營,坐上動車游九寨變為現實,動車草原游還有多遠?採訪組專程趕到新建西寧至成都鐵路四川段紅原2號隧道施工現場,這裡距鬆潘川主寺60多公裡,今后從黃勝關穿越4個隧道便可抵達紅原站。
“這裡海拔3700米,空氣含氧量低,施工效率不如平原地區高。”施工方中鐵十九局工程指揮部三工區經理高勇向我們介紹,平均每天掘進1米左右。“現在是最好的施工季節,要搶抓工期。”
今后一段時期,紅原將在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方面掀起建設高潮,高原“鐵公機”在紅色草原上將演繹新的速度與激情。
紅原的牛
“草畜平衡”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的新畫卷
紅原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黃河、長江兩大水系同時分布在這裡,全縣四分之一的面積是濕地,在全省乃至全國生態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牦牛,藏語發音為“雅克”,在紅原有“雅克大道”“雅克草原”“雅克音樂季”,顯示了牧區群眾對“高原之舟”的特殊感情——養殖牦牛是當地牧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地理位置優越,道路交通便利,紅原縣活畜交易市場現已發展成為川西北地區交易量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場。市場負責人告訴我們,這裡即將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去年,約有17萬頭產自紅原及周邊縣的牦牛,從這裡銷往全國各地。
牦牛養殖並非越多越好,“草畜平衡”是一項必須遵循的原則。
紅原縣牦牛現代農業園區展廳內的資料顯示,全縣有可利用草場1121萬畝,存欄牦牛58萬余頭。“經過草原超載過牧治理,現存欄47萬余頭。”紅原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機關黨委書記王春貴在一旁糾正。
如何做到減畜不減收甚至能增收?紅原實施“種養結合、草畜配套”一體化發展,推行“天然草原+人工草地+適度放牧+圈舍補飼+科技+保險”的標准化養殖模式。
採訪中,我們得知兩個小故事,卻蘊含著大道理。其一叫“臥圈種草”。紅原免費向牧民提供草種,指導他們夏季在閑置的越冬圈舍種植優質飼草,以便到了冬天減少飼料採購支出,同時減緩牲畜掉膘。
其二叫“公司育肥”。牧民把體重100公斤左右的牦牛交給企業集中育肥,經過3到6個月科學飼養,牦牛出欄上市。牧民從中得到兩份收入,牦牛以高於市場價出售給企業的收入,牦牛增肥部分三成的收入。“企業開展集中育肥,主要使用青干草和精飼料,減少了草場壓力,又增收又環保,一舉多得。”王春貴說。
紅原牦牛一半是牦母牛。在安曲鎮下哈拉瑪村,採訪組認識了一個新的牦牛雜交品種——犏牛。“牦母牛一天產奶四五公斤,犏母牛能產二三十公斤。”下哈拉瑪村第一書記劉俊告訴我們,奶制品企業對兩種牛奶的收購價一樣,高產量由此帶來高收益,“犏母牛小牛的價格如今都要賣到1.8萬元一頭了。”
草在變、牛在變,繪就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
紅原的客
優良生態幫助牧民端牢旅游飯碗
下哈拉瑪村緊鄰月亮灣景區,近水樓台,鄉村游在這裡風生水起。村上率先叫響的項目是房車宿營地,一輛輛房車改造成的住房在戶外整齊劃一擺放,樣式頗引人注目。“這裡面有4台是村集體資產,交給第三方運營。”劉俊向我們透露,包括房間收益、場地租金在內,去年旅游業為村集體經濟貢獻30多萬元收入。
優良的生態,通暢的交通,幫助當地牧民端牢旅游飯碗。採訪組在紅原時,距離今年雅克音樂季結束沒多久,從縣城氛圍到聊天話題,不時能感受到其余溫尤在。
官方數據顯示,自2016年創立以來,雅克音樂季共邀請超過1000位表演嘉賓前來演繹,共有90.87萬人次的游客跟著音樂到紅原,當地實現旅游收入6.8億元,帶動周邊縣接待游客人數年均增長30%以上。
如今紅原有多火?我們在行駛中數車牌,從黑龍江到海南,從新疆到福建,從北京到上海,路上集齊31個省區市的車牌號並不是一件難事。
科研工作者也喜歡這片土地。今年7月底,中國科學院若爾蓋濕地生態研究站在紅原揭牌,為生態安全和濕地科學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採訪組得知,紅原縣正聯合西南民大、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菊樂食品等打造牦牛乳全產業鏈。
這個夢想不可謂不遠大。紅原牦牛奶年產量4萬噸,整體偏小且奶源分散,屬於“小眾奶”。當地龍頭企業——成立於1956年的紅原牦牛乳業,為了及時收到鮮奶,修建了總長達327公裡的鄉村奶源路,研發了54個移動收奶站和2個中心奶站。主打產品“紅原牦牛奶”“紅原牦牛奶粉”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証。
真正讓牦牛奶像世界屋脊一樣“隆起”,需要更多力量加入,高校與企業抱團而來,無疑是紅原最願意看到的景象。“因為小眾,牦牛奶賽道的競爭不激烈,四川又有很好的資源優勢,有理由把小眾做得出眾。”菊樂食品相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2023年底,紅原縣牦牛現代農業園區已入駐企業25家,實現總產值32.2億元。
夜幕降臨,紅原縣城廣場上,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載歌載舞,沉浸在歡樂的海洋。廣場矗立著名為“奔騰的草原”的銅質群雕。紅軍長征駐留阿壩州期間,各族人民為紅軍籌集糧食,發生了著名的“牦牛革命”。今天,人們希望奔騰在新時代新征程,生活更加牛起來。(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守帥 劉莉 高杲 何海洋 吳聃 古單宇 阿壩觀察 劉文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